现代文学史料探微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  者:眉睫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807069942

出版时间:2009-08-01

版  次:1

页  数:247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料探微》研究废名、喻血轮、黎昔非、朱湘、沈从文、叶公超、沈启无、梁遇春、石民、许君远、陈林率、朱英诞、朱雯、赵宗濂、丘士珍、刘任涛等数十人,其中有不少属于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的“失踪者”,对于澄清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对于重写或丰富文学史,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书还首次披露了不少名人手迹、书影、照片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眉睫,原名梅杰,1984年生,湖北黄梅人,著有《朗山笔记》、《关于废名》,编有《许君远文存》等。

目录

丰子恺的童话

废名在黄梅

再谈诗人朱湘及其身后事

废名的书信——呼吁抢救废名书信

叶公超及他的学生与弟子

今人谁识朱英诞

喻血轮和他的《林黛玉日记》

想起被遗忘的诗人石民

南洋作家废名先生与一场文学论争——此废名非彼废名

在生命中奋起——记现当代剧作家刘任涛

新发现的一封废名佚信——兼评废名的老北大讲义

冯健男与废名

废名诗的“儿童味”——谨以此文祝贺《废名诗集》出版

温源宁与《不够知己》

浮出水面的诗人废名

黎昔非与胡适——胡适性格的另一面

又发现废名的三封佚信——废名书信研究之三

傅雷:二三十年代海归的命运

梁实秋谈吃

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以朱雯为例

记住诗人朱英诞——喜读《新诗评论》第六辑

讲堂上的废名先生——兼谈《废名讲诗》

废名与周作人

有关废名的九条新史料

许君远的北大记忆

新发现的一封沈从文佚信

关于“林率”

藏书家的眼光,书话家的风格——有关废名的“学生”赵宗濂

《林黛玉日记》的作者喻血轮及其家族

黄梅喻氏家传

并非丑化:废名的“真实”一面

许君远年表

关于沈启无——并说“破门事件”

后记

编辑推荐

收入《现代文学史料探微》的文章,不少都有陈建军、止庵两位老师的改动痕迹,《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中的图片大多也是由陈建军老师提供的。

文摘

丰子恺的童话
近读北师大儿童文学博导王泉根先生的《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人》。此文大体将“五四”以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按照辈分和传承关系作了勾勒,并将每代作家都作了详细列举,甚至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童话作家,如民国文学研究家赵景深。近年来,也确实有一些童话选本选了他的作品。但令人惋惜的是,文中也漏提不少名家、大家。如果这篇文章只是代表性列举也就算了,可是作者似乎是为反映近9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实绩,尽量地作了列举,甚至不惜笔墨加上了钩沉的作家。
据笔者所知,这篇文章至少遗漏了这么些作家:丰子恺、梅娘、何其芳、冯健男。另外,冰心因著有许多富于童心的散文、诗歌,也被视为儿童文学作家(后来还有冰心儿童文学奖)。其实,写田园小说近于童话的废名、写朦胧诗近于童诗的顾城又如何不可列入儿童文学作家呢?他们与冰心一样有着一颗干净的童心,在他们的小说和诗歌里,也有他们自己留恋的童话世界。无论怎么说,上述诸人都应是儿童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对以往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钩沉辑佚,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对于扩大“儿童文学”的认识面,打通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深入阐明中国儿童文学源流与传承关系,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记

我出生于废名先生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这里是一片文化热土,它既是中国禅宗的诞生地,又是黄梅挑花、黄梅戏艺术的起源地,被誉为“文化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我自幼耳闻有关禅宗、岳家拳、逃水荒唱戏的故事,很早也听到关于废名先生的轶闻。对这些我都饱含极大兴趣,尤其是“废名”在我少年的心里仿佛成了一个梦!
直到2000年,我才开始接触废名先生的诗文,并在黄梅县范围内搜集、整理有关废名先生的资料,可惜所得极为有限。2002年底、2003年初,我勉力写了一点关于废名先生的文字,交到学校的废名文学社。可以说,这是我研究废名之始。 2003年暑假,因祖父梅岭春先生的介绍,得识黄梅文史研究者黄石远先生,又经黄先生指点,拜访了“废名在黄梅的得意门生翟一民先生”(废名哲嗣冯思纯语)。翟老先生告诉我,我们县近年才开始重视废名,并印了一本《废名先生》。那几次拜访翟老,我得以亲承翟老謦款,对废名有了一些更为生动具体的了解,并从翟老处得知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在着力研究废名。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史”的对象加以研究,如果从195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讲授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算起,已经近60年过去了。如果再往前追溯,从朱自清先生1929年春末在清华大学国文系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算起,那就更有长达80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已建立起一套堪称完整的话语体系和严格的学术规范,换言之,就是“学院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主力,他们发出的声音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主流话语。然而,“非学院派”或者可称为非主流派的研究也很活跃,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更是成就斐然,眉睫(原名梅杰)的研究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现在有些文学博士的学识还不如非专业出身的业余的文学研究者,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和分析。眉睫大学本科学的是法律,他的本科学位论文《在法律和文学的边缘》,也已透露了他对文学的爱好和不俗的学术眼光。自2004年起,《新文学史料》、《书屋》、《博览群书》、《鲁迅研究月刊》、《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不断出现眉睫的文字,篇幅不长却言之有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