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县

久治县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久治县古为羌地,唐隶羁縻州,后属吐蕃王朝,宋属吐蕃?厮?,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查洛赛千户牧地,隶四川省松潘镇管辖,青海建省后划隶青海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果洛行政督察区(驻白玉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白玉设治局(驻白玉寺)。1955年由甘德县析置久治县,隶果洛藏族州。 

  久治县辖6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 

  1956年建日娘区,1958年并入康赛公社,1962年设门堂乡,1969年改设门堂公社,1982年改设门堂乡。              2000年,久治县辖6乡,县府驻智青松多(康赛乡辖地)。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33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康赛乡2975门堂乡1867哇赛乡2467索乎日麻乡3256白玉乡3901哇尔依乡2829知青松多未批镇2041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康赛乡,设立并命名为智青松多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底,久治县辖1个镇、5个乡,22个牧委会。

行政区划

  久治县于1955年3月建政,现辖智青松多、索乎日麻、白玉、哇尔依、哇赛和门堂等1镇5乡,其中索乎日麻乡最大,哇赛乡最小。下设22个牧委会,84个牧业合作社。全县总人口21897人,其中:乡村总户数4245户,乡村总人口18347人,有藏、汉、回、土等民族,藏族人口207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88%。全县干部职工985名,其中行政447名,事业538名,党员干部1036名。

       截至2012年久治县下辖5乡1镇:智青松多镇、白玉乡、索乎日麻乡、哇赛乡、哇尔依乡、门堂乡,下辖22个牧委会(村)、84个牧业合作社。[1] 

名称 下辖牧委会
智青松多镇 沙科、宁友、德合隆、果江4个牧委会,14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白玉乡 隆格、俄科、白玉、科索、牧羊5个牧委会,20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索乎日麻乡 索乎日麻、扎拉、尖木、章达4个牧委会,1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哇赛乡 富钦、折安、国钦3个牧委会,11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哇尔依乡 满格、赛池、扎依、达尕4个牧委会,14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门堂乡 门堂、果囊2个牧委会,10个牧业合作社

人口民族

名称 下辖牧委会
智青松多镇 沙科、宁友、德合隆、果江4个牧委会,14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白玉乡 隆格、俄科、白玉、科索、牧羊5个牧委会,20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索乎日麻乡 索乎日麻、扎拉、尖木、章达4个牧委会,1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哇赛乡 富钦、折安、国钦3个牧委会,11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哇尔依乡 满格、赛池、扎依、达尕4个牧委会,14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门堂乡 门堂、果囊2个牧委会,10个牧业合作社

地理环境

         截至2012年久治县有人口2.6万,主要有藏、汉、回、蒙、土等民族,其中藏族2.4万人,占总人口的95.6%。[1] 

区域境域

地形地貌

         久治县久治县位于东经100°20′~101°47′,北纬33°02′~34°03′,东南部与 四川省阿坝县相邻,东北部与 甘肃省玛曲县接壤,西与 达日县接壤,南与 班玛县相连。东西长约136公里,南北宽约126公里,土地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5-6] 

气候特点

        久治县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境内山岭重叠,层峰起伏,巴颜喀拉山脉的年保山横贯全境,山南部多为南北走向的峡谷,山北部是宽谷和山间盆地。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年保玉则山横贯全境构成该县的地形骨架。地势由南、东北向西北部逐渐降低,海拔在3568米-5369米之间。[1] 

水文

        久治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年平均气温0.1℃,低于0℃的寒冷期长达184天,其中低于-10℃的严寒期达到131天。年日照时数2084.5-2509.5小时,是青海省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降水充沛,年均雨日171天,降水量在764.4毫米,居青海省之冠。[5] 

自然资源

        久治县境内河流众多,且分布均匀,主要河流有7条:马柯河、克柯河、沙柯河、哈曲、久曲、章库河及折安木库河等,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6处,其中以希措湖最大,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5]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1313.59万亩,其中草场面积1298.5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6%,可利用草场面积996.77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理论载畜量全年平均为85.959万羊单位。

      天然林面积21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6%,宜林荒山荒地425.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6.4%。森林覆盖率16.8%。树种主要有银露梅、密枝杜鹃、高山柳等。 

生物资源

        截至2007年,久治县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金、锑、水晶等,探明煤炭储量约500万吨。吉洛沟矿泉水富含锌、硒、铁等矿物质和部分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白玉温泉,泉眼大约在30个以上,温度平均70多摄氏度,富含矿物质硫化物。[2] [7] 

水资源

        截至2007年,久治县有鹿、猞猁、狐等野生动物。同时有冬虫夏草、贝母、秦艽等10余种植物。[6-7] 

        野生动物资源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麝、雪豹、玉带海雕、白鹤等;二级保护的有棕熊、马鹿、岩羊、黄羊、蓝马鸡、中华秋沙鸭等。中藏药材资源有冬虫夏草、贝母、秦艽、大黄、黄芪、甘松等;植物资源还有蘑菇、蕨麻、沙棘等。

交通运输

         久治县年保山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水能蕴藏量约21.93万千瓦。[7] 

   主要河流有7条,较大的湖泊有6处:玛柯河、克柯河、沙柯河、折安河等。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约21.93万千瓦。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金、锑、水晶等有矿藏,现已探明煤炭储量约500万吨。 

经济发展

          青(海)川(四川)公路从久治县穿境而过,沿途与县乡公路相接。[1] 

第一产业

  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39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85万元;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924元,比上年提高6.53%。2007年财政收入184万元,支出达到10244万元。 

  2007年,各种牲畜存栏327656头(只、匹);其中:马7574头,牛177248头,羊142834只,繁殖各类仔畜107460头(只、匹)成活头(只、匹)成活率92.7%,繁殖率58.35%,总增牲畜103868头(只、匹),总增率31.03%;出拦牲畜110918头只,出拦率达到33.1%,比上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出售牲畜103768头只,商品率达到31%;适龄母畜186819头只(匹),比例达到57.02%。损亡成畜3592头只(匹),损失率为1.073%。以防灾基地建设为主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07年,全县历年累计建成草场围栏1650块231.02万亩,畜均占有7.05亩;畜棚3178座19.068万平方米;黑土滩治理2.2万亩,牧民定居房屋1864户14.912平方米,实现“四配套”的牧户1220户,占牧户总数的29%。 

  全县工业企业4家,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及砖厂2个;全县2007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98万元,同比增长8.3%。完成工业销售值446.6万元(现行价),产销率84.17%。 

  2007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0万元,比上年增长63.33%。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危房改造、移民配套设施和定居点建设、公路交通、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等项目工程。在建项目3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0个。 

  久治县距离省府西宁880公里,距离州府大武440公里。境内现有公路26条,其中主干道有西宁至久治、久治至阿坝、久治至玛曲;县乡公路30条(久治至门堂、久治至索乎日麻、久治至哇尔依、久治至哇赛等公路,实现了路面“黑色化”;全县4个牧委会未通公路。 

  2007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325户,从业人员510人,注册资金40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8万元。私营企业8户,从业人员98人,注册资金537万元。

       2013年,久治县地区生产总值2.69亿元,同比增长9.3%;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76万元,同比增长22.97%,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同比增长39.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3万元,同比增长1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4元,同比增长16.96%;城镇化率达到18.3%。[8] 

第二产业

        2013年,久治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9.6%;存栏牲畜24.83万头(只匹);成畜损亡0.15万头(只匹),损亡率0.56%;总增牲畜8.5万头(只匹),总增率31.67%;出栏牲畜10.47万头(只匹),出栏率39.05%;出售牲畜9.6万头(只匹),商品率35.81%。久治县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2个,入社牧户608户1023人,入社牲畜2.03万头(只匹)。[8] 

第三产业

       2010年,久治县工业总产值599.3万元,同比增长7.57%,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8万元,同比增长17.46%。累计完成发电量180万度,同比增长16.13%;销售电量为153万度,同比增长22.4%。生产自来水16.2万吨,同比增长5.89%。[9] 

社会事业

       2012年,久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2%。[9] 

        久治县2013年,签订意向性协议招商引资项目7个,总投资达1.52亿元。组织实施项目105个,总投资达到8.35亿元,同比增长32.7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41.48%,其中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同比增长39.04%。2013年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29%,旅游总收入达1976万元,同比增长37.1%。实现门票收入151.3万元,同比增长11%,带动景区周边牧民群众户均增收2500元。[8] 

教育

卫生

         截至2011年久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0所,其中初级 民族中学1所,乡(镇)寄宿制小学7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 职业技术学校1所。久治县现共有在职教职工207人,专任教师193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54人,小学专任教师139人。久治县中小学教职工实际编制226人,专任教师实际编制215人。[10] 

       201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支出达到7063万元,占久治县财政总支出的12.34%。组织实施了总投资达2625万元的2012年第一批、第二批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081.36万元的2013年第三批、第四批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和总投资1730万元的上海市对口援建项目。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6.59%,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18%。[8] 

社会保障

        截至2007年久治县五乡一镇共有19个医疗机构,即:2个中心卫生院,4个卫生所,13个村卫生室。卫生总人数有1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人,工勤人员4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8人,中专学历人员24人,无学历人员10人,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5人,初级职称人员36人。村卫生室总人员73人,其中,接生人员22人,牧医51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人,相当于中专水平人员18人,无学历人员54人。[11] 

旅游景区

         久治县属省定贫困县,截至2007年共有特困人口1078人,救助对象有11858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对象880户5104人;五保对象共有396户396人。全县享受“低保”的有128户549人,其中:在职职工30人,下岗职工18人,离岗人员15人,企业退休无保障人员36人,三无人员8人。现有老年人口1987人,其中:特困老人899人。敬老院5所,供养五保老人36人。优扶对象共有34人。[11] 

年保玉则

  久治县有着久远的藏传佛教文化。全县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有宁玛、格鲁、觉囊、格鲁派等多种派系。其中宁玛寺院占大多数。全县宁玛派寺院有7座,白玉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盛誉的宁玛派寺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收藏极丰,在佛教发展历史中有过功绩,在国内藏区颇有影响。为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场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

境内保留有古老的宗教派系。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曾盛极一时。明初,该教派所持他空见的观点受到其他教派非议,也缺乏当权者的支持,一度衰败。明万历年间,受西藏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曾一度兴旺并向川西、青海省果洛地区扩展。清初,格鲁派跃居统治地位,觉襄派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从而觉襄派寺院及其所持的他空见基本衰绝。现在对这一派系已鲜为人知,更缺乏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藏学家对分布于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尚存觉襄派寺院仅有34座,久治县就有2座,其中尖姆寺规模较大,在社会上影响较广。这2座寺院至今仍在讲习觉襄派的他空见,有本派的教法传承和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修习方法、活动方式。不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藏族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白玉寺

         青海省久治 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2238平方米。 年保玉则,又称 果洛山,位于 班玛县东部,属 巴颜喀拉山,是青海果洛草原的一座神山。长40公里,宽25公里,由无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5369米,相传是果洛诸部落的发祥地,因而备受尊崇。主峰海拔5369㎡,冰川面积7-8平方千米,360个冰川湖泊各具景观。[17] 

词条图册

        白玉寺建于1857年,位于青海省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县城西南, 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之间,70年代末公路才修到县白玉寺城,距成都991公里背靠灌木丛生的 石山,面对清澈明静的俄科河。寺院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精美,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经堂七座,佛殿三座,灵塔三座,大型转经房八座及僧舍等,有僧众千余人。[12] 

久治县久治县(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