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滩羊1、环县滩羊成年羊:滩羊成年羊体格中等,体质细致紧凑,骨骼坚实,全身各部位结合良好。眼大微突出,鼻梁稍隆起,耳分大、中、小。据对2554只羊统计,大耳(≥12厘米)约占59%,中耳(11~7厘米)约占35%,小耳(≤6厘米)约占5%,另有极少数类似“鸡耳”。公羊大多有螺旋形大角,角尖大多向外延伸。母羊大多无角或小角。据对1658只母羊统计,无角者占57.7%,有小角者占43.3%。背腰平直。体躯较窄而长,尻斜。尾长下垂,属脂尾型,上宽下尖,似“萝卜状”或“三角形”,有的尾尖呈“S”状弯曲,一般超过飞节。四肢端正结实(后肢稍呈刀型),蹄质致密坚硬。体躯大多为白色,头部、眼周围和两颊有褐色、黑色、淡黄色斑块或斑点。两耳、嘴端、四肢下部也有类似的色斑。还有少数颈部和体躯杂色。据抽样统计,全身白色者占8.07%,体躯纯白而头肢花杂者69.91%,体躯花杂者占22.02%。体躯毛色纯白,光泽悦目,多数头部有褐、黑、黄色斑块。被毛为混型毛,呈毛辫状,较蒙古羊的毛细而柔软,光泽良好。体躯主要部位毛辫明显而保持一定的弯曲。无毛辫结构,直毛或毡毛的占5%。毛股自然长度一般8~12厘米,最长达20厘米。前后躯表现一致,唯体躯下缘和腹部毛较稀短,结构松散或有轻微粘连。被毛中有髓毛细长柔软,无髓毛含量适中,无干死毛。成年公羊平均体重34.36千克,母羊27.07千克;公羊平均体高65.56厘米,母羊60.94厘米;公羊平均体长66.62厘米,母羊63.76厘米;公羊平均胸围77.88厘米,母羊72.37厘米。
2、环县滩羊羔羊:羔羊初生到离乳期间的外貌形状与一般粗毛羊不同,多毛性强,头部至鼻端和四肢蹄部以上都着生多弯曲的长毛。初生羔羊被毛长达5厘米以上;二毛期(30天左右)毛股长达8厘米。毛股坚实而有弯曲,呈波浪形。一般有4~7个弯,少数最佳者有8~9个弯。弯曲多者毛股也较长,腹毛亦较好。毛色纯白,光泽悦目。羔羊到120~150日龄时,头部及四肢的细长毛逐渐脱落,更换为短而直的刺毛,身上毛股变松散,外观则与蒙古羊相类似。所以,滩羊与蒙古羊的基本区别,就是一般蒙古羊没有滩羊二毛期的花穗特征。羔羊初生重2.4千克,1月龄体重14.32千克。
3、环县滩羊肉:滩羊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膻腥味很轻,甚至无膻味。特别是羔羊肉更是细嫩可口,是粗毛羊中肉质较好的一种佳品。秋季最肥期成年羯羊平均体重41.50±1.10千克,胴体重17~25千克,屠宰率为45.83%;老母羊平均体重33.30±0.56千克,胴体重15~20千克,屠宰率为36.98%;二毛羔羊胴体重3~5千克,屠宰率47.52%。
环县滩羊肉水分占71%~73%,灰分占1.0%~1.1%,脂肪4.7%~5.0%,蛋白质21.0%~22.0%,胆固醇98.0~100.0毫克/百克,pH值5.7,磷0.20%~0.30%,钙39.0~40.0毫克/千克,氨基酸总量20.65%。
环县滩羊按其二毛裘皮质量,划分为中心产区、一般产区和次滩羊产区。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环县北部,羊只毛股具有明显的毛辫样毛束结构,弯曲明显,弧度均匀,二毛花穗整齐美观,裘皮性能良好。羊毛亦是地毯的良好原料[3]。
环县滩羊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点为2089米的毛井乡马大山,最低点为1136米的曲子镇五里桥,相对高差为95米。深厚的黄土层受外引力水的侵蚀和河流的切割,以及其它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峁状丘陵、残塬、河谷川台地、梁峁等地貌类型。峁状丘陵主要分布在毛井乡、车道乡、虎洞乡、罗山乡、南湫乡和甜水镇一带。一些坡度较陡的梁峁及其顶部,有广阔的放牧草场,是滩羊的中心产区。残塬主要在县中部、东部和西部,共有大小残塬527块,有500亩以上零碎塬、掌127个,是滩羊的一般产区。河谷川台地主要分布在洪德乡、环城镇、木钵镇等乡镇的环江两岸,地势平坦,易于农业耕作,是次滩羊的主要分布区域。梁峁地形遍布全县境内,梁与梁之间形成纵床,梁峁相间,中间形成崾岘。一般坡度在20度以上。土质土壤主要属于黑垆土与粟钙土。据县土壤普查委员会1959年普查,该县地表90%以上被黄土覆盖,厚度在150~250米,有6类,8个亚类,24个土种,主要有黄土、垆土、砂土以及胶土等。放牧草场广阔,适宜环县滩羊的养殖发展。
环县河流共分4条水系:以甜水朱家大山、鲁家大山、南湫代家洼为分水岭,以北属苦水河水系,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平均流量0.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70.69千平方米,占该县总面积的2.9%;芦家湾、毛井、小南沟、南湫乡岭的西北部属清水河水系,由西北流入宁夏固原,最终入黄河,平均流量0.1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608.16千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6%;毛井、芦家湾、车道、演武和天池乡的西南部属蒲河水系,平均流量0.97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020.78千平方米,占该县总面积的10.4%;八珠乡南部之元城川,属马莲河东川水系,平均流量0.1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19.42平方千米,占该县总面积的2.35%;余为环江流域,属马莲河西川水系,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116.95千平方米,占该县总面积的77.75%。4条水系(马莲河东、西二川为一条水系),历年平均自产水量18440万立方米,过境水量3350万立方米,且65%是洪水。常流水中34%是苦水,人畜均不宜饮用。该县共有水泉2145眼,水质较好,可饮用的有1835眼,有大小沟道17364条,常流水的有1432条,水质较好的96条。
环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凉干燥,无霜期短;干旱少雨,灾害频繁。春季(3~5月),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回暖迟;夏季(6~8月),温度高,降水集中;秋季(9~11月),气温下降快,阴雨多;冬季(12~2月),低温严寒,降雪少。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45.58千卡/平方厘米·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596.2~2766.4小时,日照百分率63~67%。年平均气温9.3℃,年极端最高气温35.8℃,极端最低气温-25.4℃。日最高3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8月。冬季最大冻土深度110厘米左右。每年3月中旬开始解冻,4月下旬全部解冻。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该县风多,风力强。季节变化为冬春多偏北风,经常出现6~8级疾风和大风;夏初常出现偏南风,一般2~3级,时有5~6级的清劲风和强风。无霜期短,平均135天,县南部年平均为143天,北部123天。降水年平均降水量407.3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四季分布不均,春季平均68.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7%,夏季222.6毫米,占55%,秋季106.1毫米,占26%,冬季9.7毫米,占2%。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有63%。降水年际变化大,利用率低。年平均蒸发量1675.7毫米,较降水量大3~4倍以上。
环县滩羊放牧环县滩羊养殖历史悠久。清雍正六年至乾隆元年(1728~1736年)《甘肃通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甘肃通志》都有用滩羊产品制成的花毯和裘皮的记载。据《环县志》(服饰篇)记载,“因该县盛产滩羊和皮毛,加之交通不便,丝绵制品很难运入,且属高寒山区,自古以来人们多以皮毛为衣着,故有环县人‘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的说法。除穿皮子外,戴毡帽、穿毡袄、毡裤、毡袜、毛线袜、裹毡带、盖毡被、铺毛毡、挂毡帘、穿毡靴等十分普遍。”“富人多着羔皮、绵羊皮;穷人多着老羊皮”。
19世纪70年代前后,滩羊皮大衣、毛毡还很流行,但其它皮毛制品渐渐少见,毛毡仍受产区人民喜爱。在《环县志》(风味)里还记载,“该县滩羊多,食羊肉亦多。有清汤羊肉、手抓羊肉、小炒羊肉等,唯羊羔肉最为驰名”。“每年端午节前后,群众在羊羔出山前宰杀食用,并取羔皮。羊羔哺乳期肥壮、鲜嫩,配以佐料蒸、炒、煮均可。味道鲜美,肥而不腻”。
据《环县志》记载,“1936年至1949年,凡经曲、环两县(原曲子县现为环县的一个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亲切慰劳”。“1936年山城堡战役中,环县劳军羊200余只”;“1937年,环县劳军毛袜、手套2350双”;“1940年,曲子县劳军羊毛17000余斤,毛袜、手套6723双”;“1946年,曲、环两县劳军羊100只”;“1949年,环县劳军羊257只”,“曲子县劳军羊251只”。这些劳军的羊即为环县滩羊,毛袜是用滩羊毛织成,手套用滩羊皮制作。
1958年,环县在小南沟乡建立滩羊选育场,成为甘肃省以滩羊本品种选育为主业的保种、育种基地。
1998年,环县滩羊选育场被甘肃省畜牧局确定为重点种畜禽场,饲养优质滩羊2200只。
据2013年统计数据,环县滩羊产区存栏31.4万只,出栏17.6万只,羊肉产量2740吨。
2018年,环县滩羊饲养量315万只,出栏180万只,产肉2.7万吨,外销约8800吨。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环县滩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
环县滩羊
环县滩羊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环县的天池乡、演武乡、合道乡、曲子镇、木钵镇、樊家川乡、八珠乡、环城镇、洪德乡、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甜水镇、南湫乡、罗山乡、虎洞乡、小南沟乡、车道乡、毛井乡、芦家湾乡和四合原旅游开发办公室(乡镇建制)共21个乡镇(办),涉及2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40″~107°44′40″,北纬36°01′06″~37°09′10″[2]。该地域东邻甘肃省华池县;南与甘肃省庆城县、镇原县接界;西南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接壤;西与宁夏同心县相连;北靠宁夏盐池县;东北与陕西省定边县毗邻。东西宽约124千米,南北长约127千米,总面积9236平方千米。
环县滩羊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3-03-1356[2]。
环县滩羊公羊1、产地要求:
第一,滩羊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逐渐形成的,适宜在降雨相对较少,夏季早晚凉爽,冬季干燥,降雪稀少的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环县滩羊必须是环县21个乡镇(办)250个行政村生产的滩羊。
第二,产区有较广阔的草场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能够实现半舍饲半放牧生产模式,是发展环县滩羊的基本条件。环县山大沟深,养羊户居住分散,草场面积广阔,加之滩羊固有的放牧习性,以及舍饲养殖的高额成本,滩羊养殖方式以半放牧半舍饲方式最好,即在草场面积广阔、植被良好的山区,仍适当放牧,饲草料摄取不足时,通过舍饲来补充。该种方式为滩羊提供了较多的运动时间,使滩羊能够采食到种类繁杂的牧草,肌纤维生长机理与其它品种肉羊不尽相同,肉品质更具原生态风味,皮毛也不同于其它地区全舍饲养殖的滩羊或者其它肉羊。
第三,草原必须是真草原地带,优势种牧草依次是:长芒草、短花针茅、扁穗冰草、达乌里胡枝子、茵陈蒿、冷蒿、百里香以及无芒隐子草、灌木亚菊、驴驴蒿、多根葱、黑沙蒿等牧草。其它地区的半荒漠化草原地带虽然也饲养滩羊,但自然植被残留在黄土荒坡和石质山岭,主要牧草是白草、大针茅、小尖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和草木栖状黄芪等禾草、杂类草等,饲养的滩羊在肉品质方面与环县滩羊差别较大。
第四,农牧民群众要有滩羊饲养放牧、舍饲圈养、选种选配、接羔育羔等一套较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2、品种选择:
环县滩羊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只宜进行本品种选育,严禁导入外血进行杂交。但在县中南部的次滩羊产区,可有计划地引入优质肉用绵羊品种,开展小范围杂交试验示范,探索滩羊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3、生产控制:
环县滩羊母羊环县滩羊在本品种选育过程中,严格按照NY5147《无公害食品羊肉》技术标准和《无公害畜产品环县滩羊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管理。羊舍应建在地势平坦高燥、背风向阳。距交通主干线、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1000米以上。以放牧为主的羊场周围应有相应的草场,以舍饲为主的有相应的人工草地。生产母羊每只2~3平方米;育肥羊每只1~2平方米(均不含运动场)。种公羊配种期除每日保证自由采食优质青草或青干草外,补混合精料0.8~1.0千克。配种高峰期日增加鸡蛋1~3枚,每日配种2~3次,每周休息2天,每日运动不少于2小时。每隔1.5年调换或更新1次。种母羊配种前保持中等膘情,配种2~3周,每日需喂混合精料0.15~0.25千克,青粗饲料自由采食,饮水2次以上。妊娠前期3个月饲喂优质牧草或青干草,一般少补或不补精料;妊娠后期,每只每日补精料0.2~0.3千克。产羔后1小时左右,饮温水或温盐水、麸皮汤1~1.5升。分娩3天内少喂精料,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喂量。哺乳前期每日每只补给精料0.2~0.3千克,青粗饲料自由采食,胡萝卜0.5~1千克。哺乳后期逐渐减少多汁饲料、青贮和精料喂量。羔羊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初生1个月内的羔羊以哺乳为主。70~90日龄断奶,断奶后的公羊经二毛鉴定不宜作种用的,及时去势育肥。育成羊饲养管理每日每只喂配合精料0.1~0.2千克,公羊应多于母羊的饲料定额。150~180日龄后,可根据青粗饲料质量及膘情,少喂或不喂精料。成年羊饲养管理应选择优质青年羯羊或淘汰的成年羊,进行集中育肥。育肥时间最好在夏秋季节,饲料以豆科牧草为主,青干苜蓿最好。育肥期不宜过长,一般为60天。育肥期精料占日粮的40%~60%。精料配方:玉米57.5%、小麦12%、麸皮7%、油饼7%、莱粕8%、豆粕5%、预混合饲料2%、磷酸氢钙0.5%、食盐1%。日粮组成:精料0.5千克、小麦秸0.3千克、玉米秸0.3千克、苜蓿干草0.4千克。
羊传染病防疫应符合NY5149-2002《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兽医防疫准则》的规定。羊传染性肺炎、梭菌性疾病、羊痘、口蹄疫等传染病,根据该地疫情发生情况,因病设防。常用疫苗有:羊三联四防苗、羊痘苗、口蹄疫苗等。羊寄生虫病防治的控制程序应符合NY5148-2002《无公害食品、肉羊饲养兽药使用准则》要求。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春秋两季对羊只驱虫、药浴。发生疫情应立即封锁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按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情程序进行处理。
4、产后处理:
环县滩羊生产建立必要的生产记录,包括建立引种、配种、产羔、转群、饲料消耗档案;建立种羊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档案;建立饲料、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档案;建立保存免疫记录、治疗用药记录、饲料记录、给药剂量、疗程档案;建立羊群的发病、死亡、诊断及病死羊的无害化处理档案。每批出场的羊应有出场编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所有资料应准确、可靠、完整,并妥善保管,应在羊出栏后保存3年以上。
5、包装贮藏运输:
包装:用于包装食品的物料符合卫生标准并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内外包装应分别存放,不得受污染。
贮藏:结冰库冷藏库的温度符合工艺要求,配备温度显示装置和库内温度计,并定期校准。库内保持清洁,及时除霜,有防霉、防鼠、防虫措施的设施。库内物品分类、分期跺码存放,各堆跺处挂牌明示产品名称、规格、日期批号、数量等,应与墙壁、库顶保持一定距离,地面衬垫木或其它隔绝卫生材料。库内不得存放有碍卫生的物品,不得存放可能相互污染或串味的其它辅料、下脚料。
运输:厂区内不同生产区域的运输工具应当专用。车间冷库内使用的车辆不得在厂区道路上行驶,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冷库。外运输工具应符合卫生要求,根据需要配备防尘、冷藏、保温等设施。环县21个乡镇(办)所辖250个行政村内的滩羊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环县滩羊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1、产地环境:羊场建设符合NY/T682-2003《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和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羊场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以及医院废弃物污染区,避开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场地环境。同时羊场应选择建在地势平坦高燥、排水良好,场地水源充足、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一、二类传染病的地方。羊舍内应具有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舍内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风速应满足滩羊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降低羊群发生疾病的机会。羊舍内地面墙壁应选用适宜材料,便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羊场内应分设管理区、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处上风向,粪污处理区应处下风向。羊场净道和污道应分开,羊场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羊场排污应符合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场区应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饮水质量应符合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经常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若有水塔或其它贮水设施,则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并予以定期清洗和消毒。
2、生产与销售:每天清扫饲槽,保持清洁,以防污染饲料。严禁饲喂变质、变霉的饲草料,严禁饮用冰冻水和雪水,严禁添加使用“瘦肉精”等高残留、有毒害的药物。育肥后期使用药物治疗的,应根据所用药物执行休药期,达不到休药期的,不应作为无公害滩羊上市。发生疾病的成年羊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休药期的不应作为食用淘汰羊出售。滩羊上市前,必须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产地检疫。获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进入牲畜交易市场或屠宰场屠宰;运输车辆在装运前和卸货后都要进行彻底消毒;运输途中,不得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采取防止运输应激和热应激的措施。
3、屠宰:滩羊屠宰加工应符合GB/T9961-2008《鲜、冻胴体羊肉》规范。羊肉的感官、理化、微生物指标应符合NY5147-2002《无公害食品羊肉》的有关规定。羊肉产品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同处贮存。冷却羊肉在-1℃~4℃下贮存,冻羊肉在-18℃以下贮存。
4、分级:羊肉质量分级按照NYT630-2002《羊肉质量分级》。
环县滩羊毛皮环县滩羊专用标志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环县滩羊专用标志的使用具体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4]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5]执行: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持有人“环县养羊协会”[2]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武宣胭脂李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