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属青扬二州(青、扬以淮为界)之境。
凤台县(3)西周时为州来国,后被楚国所灭,为楚之州来城。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冉丹城州来。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名延州来。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冬十一月,吴把蔡昭侯由河南新蔡迁都于州来,遂改名为下蔡。历经昭侯、成侯、元侯、侯齐五代,历时47年。战国时,蔡世家侯齐四年(公元前446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英布为九江国王,下蔡属九江国。
汉代,汉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为九江郡,下蔡县属沛郡。后汉俱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
晋代,晋初下蔡属淮南郡。晋末南北分裂,战事颇繁,县境来去无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屯兵的城戍。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
隋代,开皇初下蔡郡废,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于县置涡州,为州治。武德八年州废,仍为下蔡县,属颖州(今阜阳)。
五代十国,下蔡属颍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寿州(今寿县),世宗以其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降为防御州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北宋下蔡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府,名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府废。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在下蔡镇设巡检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延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中华民国,民国初,废州府,县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6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17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道。民国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民国27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
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截至2021年,凤台县辖15个镇、4个乡。[13]
15个镇:城关镇、新集镇、朱马店镇、岳张集镇、顾桥镇、毛集镇、夏集镇、桂集镇、焦岗湖镇、凤凰镇、杨村镇、丁集镇、刘集镇、大兴镇、尚塘镇。
4个乡:古店乡、钱庙乡、关店乡、李冲回族乡。[13]
凤台县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纬32°33′-33°、东经116°21′-116°56′。东临淮南市区,北依蒙城县,西接颍上县,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总面积1100平方千米。[14]
凤台县地处淮河中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酿成局部洪涝干旱。无霜期较长,4至9月份东南风和西南风较多。
温度根据1949年至1985年气象资料记载,全县年平均温度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1℃;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温差年均较差为26.9℃。极端最高气温为1959年8月24日的41.1℃;极端最低气温为1969年1月31日的-21.7℃。
全县地表水总量23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36亿立方米。降水及径流量自北向南递增,随降水量多少而产生丰水年或枯水年。据县水文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径流量深296毫米,径流总量为3.22亿立方米。储于河、沟、塘、渠之中约1亿立方米,可供利用。
凤台县属淮河水系。流径县境的有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三大河流,另有港河、架河、泥河、黑河、永幸新河5条小河。有焦岗湖、姬沟湖、城北湖、花家湖4个湖泊,面积为46.33平方公里。有大沟25条,总长207.99公里;中沟363条,总长773.6公里;干渠750条,支渠10000条,总长723公里。全县总计水面16.76万亩,占总面积的10.8%。境内小型河、塘、湖、沟、渠纵横交错,形成水利排灌网络。
境内地处淮北平原南缘,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性生物气候特征。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相应形成的叶带土壤为棕壤和黄棕壤。由于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因而地下水能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同时,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人为经济活动频繁。加之历代黄泛、淮泛,对于平原地区的古老土壤进行侵蚀和覆盖,故县境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在淮河以南李冲回族、大山两乡的低丘坡地分布着石灰(岩)土、紫色土、黄棕壤3个土类,面积为32548亩,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2.25%(非耕地面积未计)。沿河湾地为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及沿河湖洼地,大部分受历次黄泛影响,大量泥沙掩埋着原耕地土壤,形成了潮土土类、黄潮亚类,分为淤土、沙土、两合土和飞沙土4个土层,共16个土种。包括沿淮、淝河在内,全县面积为155315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0.7%。沿淮、淝、港河谷平原中的近河阶地,自西南部的淝北村沿堤经白塘、钱庙、杨村一带,包括城郊、桂集、马店以及毛集的大部分和丁集部分地区,分布着潮棕壤,地下水位较砂礓黑土和潮土都低,局部地区因漂洗作用,土体石灰质淋溶彻底,无砂礓,无石灰性。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仅有白黄土、坡黄土、淤坡黄土3个土属,16个土种,面积为26740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5%。靠西北的河间浅洼平原中分布着砂礓黑土类和普通砂礓黑土亚类,分为黑土、黄土、青白土3个土属,8个土种,面积为68153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0%。
西淝河近河阶地上分布着水稻土,一般是潮棕壤和砂礓黑土,经过长期种植水稻后发育而成的。包括潴育型和侧漂型两个亚类,坡黄土田和砂礓黄土田、黄白土田3个土属。面积为31234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6%,其中潴育型46727亩,占这种土类的15%;侧漂型265617亩,占85%。
全县耕作土壤19个土属,以黄土、坡黄土、白黄土、淤土、黑土、青白土田、淤坡黄土等为主,共占全县耕作土壤的89.9%;其中黄土面积最大,为610945亩,占42.8%。较好的土种有坡黄土田、老城坡黄土、油黑土、青白土、白黄土田、两合土、淤坡黄土、淤心两合土、容淤白黄土、砂礓黄土田、淤土等,占全县耕作土壤的25%。多分布在城郊、桂集、顾桥、马店、丁集、张集、毛集等乡。较差的土种有飞沙土、蒙沙两合土、壤心淤礓黄土、沙心淤底两合土、沙土、沙身淤、新积黄土、淤身两合土等,面积为69864亩,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4.9%。
县境属于落叶阔叶林带,长期以来由于人工开发利用等因素,一些早期的古老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现今所见到的多为人工植被,大部分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县境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地区,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经长期不合理砍伐,到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少数小块次森林和零星古老的单株树木生长,覆盖率为7.99%。解放后,大兴植树造林,以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为主。落叶阔叶树种有山槐、刺槐、谷种杨树、苦楝、川楝、白榆、泡桐等50余种。针叶树主要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池杉、侧柏、千头松等20余种。常见的风景观赏树种有雪松、龙柏、广玉兰、白玉兰、黄杨、桂花等10种。经济林有14科、16属,主要有银杏、桃、李、桑、枣、荆条、紫穗槐等60余种。河湖滩地以芦苇群落为主,分布在沿河两岸、湖泊低洼地。水生植被常见的有金色藻、黑藻及菱、藕、芡实、浮萍、紫萍等浮水植物。
1985年,全县有农林场5个,共有森林地面积2432亩,其中用材林1190亩,立木蓄积量4976立方米;四旁植树面积18326亩,立木蓄积量23779立方米,其中经济林4792亩。淮河大堤、西淝河大堤和凤利、凤蒙、凤颍公路,初成林带。区、乡、村路渠树配套,已形成千亩大方。1800余条大、中、小沟,530余条乡、村大道,环抱农田,树木交织成网。1985年,森林面积为29.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2.14%,提高到19%。成片造林19万亩,堤、沟、渠、路和四旁植树919万株,立木蓄积量57万立米,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之一。
202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86779人,比上年增加了1074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6386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3.0%;女性人口32291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7.0%;出生人口5859人;死亡人口1894人。常住人口538200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0]
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86076人,比上年增加了703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6359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3.0%;女性人口32247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7.0%;出生人口4835人;死亡人口2562人。常住人口53.58万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7356人,占52.70%;女性人口为266958人,占4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44下降为111.39。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0703人,占19.62%;15-64岁人口为400780人,占71.02%;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831人,占9.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6595人,占29.5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97719人,占70.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7698人,乡村人口减少91106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62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75605户,家庭户人口为5437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2人减少0.72人。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熊寿宏[15] |
县委副书记 | 李大庆、叶宜声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熊寿宏 |
副县长 | 陈宏伟、孟坤、常国辉、刘涛、朱晓弟.、廖欣、苏传刚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苏国宇 |
副主任 | 丁雁泽、杜文生、刘淼、高斌 |
参考信息来源:凤台县人民政府[16]、安徽网[11]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熊寿宏[15] |
县委副书记 | 李大庆、叶宜声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熊寿宏 |
副县长 | 陈宏伟、孟坤、常国辉、刘涛、朱晓弟.、廖欣、苏传刚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苏国宇 |
副主任 | 丁雁泽、杜文生、刘淼、高斌 |
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317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两年平均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6519万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76079万元,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0574元,同比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0:49.0:38.0变化为11.9:52.2:35.9,三大产业持续发展。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256元(折合9806美元)。
截止2021年12月末新增市场主体6752户,同比增长5.3%,其中,新增民营企业1869户,同比增长4.4%。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37.2%。实现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9家,新增房地产企业5个,新增资质内建筑企业2家,新增规上服务业1家。[10]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2.1万亩,同比增长0.1%,粮食产量61.2万吨,同比增长0.6%。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7.3万亩,产量28.7万吨,同比增长0.4%;稻谷种植面积65.3万亩,产量30.7万吨,同比增长0.6%;玉米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1.1万吨,同比下降6.3%;豆类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0.7万吨,同比下降6.3%;薯类种植面积0.2万亩,产量0.05万吨。
2021年,全年经济作物12.2万亩,较上年增加0.6万亩,同比增长5.4%。其中,油料种植面积2.4万亩,产量0.6万吨,同比增长2.7%;蔬菜及食用菌8.5万亩,产量19.4万吨,同比增长7.1%。
2021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7万吨,同比增长13.2%;其中,猪肉产量2.6万吨,同比增长46.2%;牛肉产量0.2万吨,同比下降5.5%;羊肉产量0.2万吨,同比下降37.8%;禽肉产量0.8万吨,同比下降28.3%。年末生猪存栏17.7万头,同比增长68.3%;生猪出栏26.3万头,同比增长95.3%。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0万吨,同比增长1.1%。
2021年,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农用拖拉机42016台,播种机7383台,水稻插秧机1568台,稻麦联合收割机4353台;农机耕作面积92.6千公顷,机播面积83.3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58.0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98千公顷,机收面积93.9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1807吨,农药使用量2116吨。[10]
2021年,全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87401万元,同比增长4.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31家(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42户),与上年末相比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两年平均增长4.3%。工业用电量196846万千万时,同比增长0.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2%;股份制企业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4%。分门类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0%;制造业同比下降0.8%。从新兴产业发展看,12月底,我县战新产业总家数达到27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4%。高新产业企业27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件,同比增长65.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302.4万吨,同比增长1.0%;发电量174012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7%;小麦粉18.5万吨,同比增长6.6%;大米34.8万吨,同比增长13.2%;水泥294.0万吨,同比下降7.0%。
2021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0039万元,较上年增长9.9%,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9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103.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9.0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21.3万平方米。[10]
服务业
202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20574万元,增长6.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5246万元,同比增长6.9%;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80538万元,同比增长7.3%;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0954万元,同比增长21.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8712万元,同比增长5.9%;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6086万元,同比增长3.2%。
固定资产投资
截止12月底,266个投资在库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同比增长9.3%。其中,其中,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同比增长21.6%;17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房地产投资335274万元,同比下降23.3%;完成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3.2%;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4%;完成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0.3%;民间投资占比43.6%,同比下降9.7%。
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698万元,同比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193249万元,同比增长12.6%,其中餐饮收入19043万元,同比增长22.1%,商品零售174205万元,同比增长11.7%。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
202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485万美元,同比增长6.4%,占年初任务104.3%。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706300万元,同比增长6.2%。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8179万美元,同比增长27.8%。开放活力进一步彰显。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19934万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7.4%;资源税同比增长41.7%;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59.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3771万元,同比下降1.7%,其中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7537万元,同比下降47.1%,占财政支出的7.4%;教育支出78809万元,同比增长1.0%,占财政支出的21.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79564万元,同比增长2.2%,占财政支出的21.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963万元,同比增长35.7%,占财政支出的6.1%。十三类民生支出318168万元,下降1.9%,占财政支出85.1%。
2021年截止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78657万元,比年初增加320690万元,同比增长8.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048888万元,比年初增加374107万元,同比增长14.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3962万元,比年初增加398505万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住户贷款1185882万元,比年初增加119863万元,增长11.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678081万元,比年初增加278642万元,同比增长19.9%。[10]
截止2021年末,全县公交路线7条,有公共汽车66辆;出租汽车304辆。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1246万吨,比上年增长15.5%。货运周转量16460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2%。完成客运量1070万人次,同比下降19.2%,客运周转量18748万人/公里,同比下降20.9%。[10]
2021年,全县教育经费投入78809万元,同比增长1.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2021年,全县学校数260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学34所,小学98所,幼儿园126所。在校学生数125576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564人,普通中学37271人,小学59935人,幼儿园22704人。专任教师6846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409人,小学专任教师291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398人。[10]
2021年,全县教育经费投入78809万元,同比增长1.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2021年,全县学校数260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学34所,小学98所,幼儿园126所。在校学生数125576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564人,普通中学37271人,小学59935人,幼儿园22704人。专任教师6846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409人,小学专任教师291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398人。
2021年,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2个(国有)、文化馆(站)17所、剧场、影剧院1个、体育馆1个、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213家。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万册。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均免费开放,服务20万人次。全年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30余次,体育活动784场次。农村公益放映2556次,送戏进村213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5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21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367 家,其中县级医院 2 家,乡镇卫生院 1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家,社区卫生站 27 家,村卫生室 223 家,个体诊所 93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院 1 个。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724 人,其中:执业医生 813 人、执业助理医生320 人、注册护士 1591 人。全县医疗机构拥有病床数 2210张,县人民医院 380 张、县中医院 330 张、乡镇卫生院561 张、其他医疗机构 939 张。每千人病床数为 4 张。
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9452人,参合率98.9%。适龄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率95 %以上,完成接种剂次10.6380万剂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 %。[10]
2021年,全年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62元,同比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01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8元,同比增长7.9%。
截止2021年底,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6.2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0686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452个, 较上年增加1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922人,较上年减少9122人。
2021年,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7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980床,年末有3979人参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4649人参加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不包括民办);农村五保供养人数3763人。
2021年,全县行政区域面积891.4平方公里。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87.5公顷。全县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全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305.7天,占全年比例为83.2%,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水质断面达标比例100%。PM2.5年均浓度为41.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5%。单位GDP能耗0.441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0%。
2021年,全县有污水处理厂2座,其中生活污水处理厂1个,污水管网建设总长约75公里,管网收集率80%。2021年度日集中处理污水5.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9.0%。全县有垃圾处理站3个,乡镇深埋桶330座。[10]
2021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4811万元,同比增长7.1%。电信业务收入39189万元,同比增长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819户,比上年末减少9523户;移动电话用户584111户,比上年末减少1107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8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69307户,比上年末增加15359户。
2021年,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2个(国有)、文化馆(站)17所、剧场、影剧院1个、体育馆1个、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213家。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万册。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均免费开放,服务20万人次。全年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30余次,体育活动784场次。农村公益放映2556次,送戏进村213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5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10]
文化场所
文化馆
民国前期,凤台县成立民众教育馆,民国36年(1947年)7月更名为凤台县文化服务社。1949年,凤台县人民文化馆成立,馆址在城关顺河街中段,有平房17间和一个2000平方米的大院。1950年,改为凤台县文化馆,定编6人。1956年,馆内设文艺、宣传2个股,另有创作组和图书室、会计室,隶属县文教局。1969年4月,更名为“凤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当年9月复称凤台县文化馆。1980年,在城河路中段新建文化馆大楼1座,共4层,1472平方米。全馆当年迁入大楼,开设电视、展览、音乐、美术、图书、摄影、排练、游艺、科技、阅览等10个活动室。同时在楼下临街建起一排长达40平方米的灯光宣传画廊。1985年,文化馆内设政秘股、文化股、图书股、群众文化股4个股,有干部职工39人。
文化站
1951年,在阚疃、顾桥、桂集建立了3个民办文化站,每站配不脱产人员1名。1952年桂集转为公立站。1953年至1955年,又发展了张集、古沟、马店3个文化站,每站各配干部1人。1956年,因区划变动,全县6个文化站并为阚疃、古沟2个文化分馆。1958年取消分馆,恢复原来的6个文化站。1979年,农村文化站发展到16个(其中公办站4个,民办站12个),配脱产干部4人,半脱产13人。1983年民办站有10人转为国家干部。1984年初,全县文化站增至31个,城关、毛集、丁集、顾桥、大山、马店、桂集、张集8个文化站改为文化分馆。分馆馆长领导辖区内文化站的业务工作。1985年全县文化分馆和文化站共32个,已基本达到乡乡有站。
文物古迹
孤堆寺古村落遗址
位于马店乡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运粮沟9米。属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遗址为1高台,面积38平方米,高4米,破坏严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赵家孤堆
位于夏集乡立新村,南距夏集2里。为唐代遗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东西长70米,南北长55米,早年已被盗。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周文王与八骏马图案。
陈集孤堆
位于夏集乡陈集村。时代不详。东西长70米,南北长60米,高约6米,地表遍布砖瓦片和蚌壳。
李圩孤堆
位于杨村乡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时代不详。南北长98米,东西长32米,高3米,部分墓砖已外露,相传解放前曾被盗。
孙叔敖墓
位于毛集乡梁庵村,北距凤颍公路120米。时代战国(楚)。1952年,被当地群众掘毁,出土有石墓门、陶器等,现已夷为平地。在地表采集有墓砖、陶片等。
谢郢墓
位于刘集乡谢郢村,南距淮河40米。时代西汉。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绳纹陶罐2件。
孤山墓
位于刘集乡东南3里,孤山山腰间朝阳处,东距淝河大堤35米。时代东汉。1984年农民开山发现,由省文物所发掘,出土文物40余件。
寿唐关位于县城南3公里,三峰山东1公里处,又叫过街楼、梳妆台。现为凤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唐关始建于五代。当时南唐兵被后周困于寿州,南唐元帅石景达来援,据八公山与后周对峙。后周为对付南唐援兵,建寿唐关。此关青砖砌成,长20米,宽3.6米,高4.5米,上覆砖石。关口呈拱形,可通车马,为古代凤台通往寿县要塞的关口。两侧是悬崖峭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至今雄关犹存。寿唐关还曾依山势建有城墙、重楼、重屋、钏鼓楼等楼台亭阁,今均废,尚有遗址可见。
在县城东0.5公里处,位于淮河东岸的紫金山下。山势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万状。壁下十几米有大洞,可容百余人。壁前水极深,为黑龙潭,潭有泉,深数十丈。每遇淮水涨落,潭壁水花四溅,潭中不停发出“咣咚、咣咚”的回响,景色甚为壮观。那响声一直被传为是栖息在洞中的龙啸声。黑龙潭的夜景更为迷人,空中点点繁星和地上的万家灯火汇于潭水中,画面层次深远相交,山林建筑的倒影时动时静,时而传来三两声水哗,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两次路经此地,面对黑龙潭美景,遂吟七绝一首:“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苏轼,来到黑龙潭,写成传世之作《寿春李定卿饯城东龙潭上》:“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沫浮涎绕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虬。使君惜别催歌管,村巷惊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
硖山口位于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为长淮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的东、西两硖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对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硖山口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在此争战。南北朝时,东晋与秦军大战,这里是重要的军事津要。硖石山古有4城,一在东硖石,一在西硖石迤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废,今西硖石顶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凉亭,名为慰农亭。凉亭古朴典雅,亭额上有“慰农亭”三字,亭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飏手书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前行数步即为硖石陡壁,陡壁西侧悬崖上有摩崖石刻《筑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