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肃宗

朝鲜肃宗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朝鲜古八道图朝鲜古八道图朝鲜肃宗名李焞,字明普。显宗二年(1661年)八月十五日,生于庆德宫之会祥殿,为显宗独子。八年(1667年)受册为王世子。十二年(1671年)与大臣金万基之女(仁敬王后)行嘉礼。十五年(1674年)八月二十三日即位。

肃宗六年(1680年)王妃仁敬王后金氏罹患了天花而过世,肃宗听从母亲明圣王后之意在隔年册立大臣闵维重之女闵氏为王妃(仁显王后)。但肃宗因非常宠爱后宫张禧嫔,再加上张氏生下他期盼已久的子嗣,而贵为王妃的闵氏则长期入宫却从未诞下子嗣。

五年后,幡然悔悟的肃宗又将闵氏复位,并把张氏降为禧嫔。七年后王妃闵氏薨逝,此时肃宗发现心有不甘的张氏曾请巫师诅咒闵氏,意图重返王妃之位,因此下旨赐死张氏,并且下达了往后的君主“不得以嫔御登后妃”的旨意。肃宗二十八年再册立大臣金柱臣之女为王妃。

中朝国境及朝鲜生造出的间岛地区位置中朝国境及朝鲜生造出的间岛地区位置为了巩固日渐式微的王权,肃宗利用党派实力,不断转换执政派系以维持平衡,通过扶弱抑强的方法强化王权,因此加剧了党派之争。在个个党派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肃宗却借机重拾王权,但由此也内耗了大量国力。在肃宗和儿子景宗时期,困扰朝鲜王朝百余年的党派斗争达到了顶峰。

另外,肃宗在位期间正值中国清朝康熙年间,清与朝鲜在图们江及鸭绿江边界曾发生领土纠纷。据朝鲜《李朝肃宗实录》记载:十七年十一月丙寅:“长白山,胡人(满族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可见,“白头山”称谓的发明权属于中国,朝韩是沿用了满族对长白山的称谓。

肃宗四十六年(1720年)六月八日,于庆德宫之隆福殿升遐,庙号肃宗(숙종),谥号显义光伦睿圣英烈裕谟永运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正中协极神毅大勋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大王),葬于高阳明陵。子李昀继位,是为朝鲜景宗。

越界遭罚

图为郊迎礼图为郊迎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这次冲突的规模很小,双方的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

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这一处理,在以往的边民越界事件中,非常罕见。往往是清朝礼部咨文提出“察议”国王,再建议皇帝加恩“免议”。

朝鲜君臣期待中的高举轻放没有出现,只好在恐惧中严惩本国官民。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后抓捕入狱达数百人,押送至汉城(当时的朝鲜首都,今首尔)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官纷纷被捕,从郡级长官、军事主官,到道一级的官员,基本上一勺烩送解汉城候审。

另有部分官员先行自尽,如默许边民偷渡的厚州军官、土兵及佥使先后自杀。

朝鲜君臣对此并不在乎,他们更关心的是国王会不会“奉旨受辱”,干脆采取了拖字诀,先是以国王患病为由,要求免除郊迎礼。

原来明清时期,朝鲜作为排名第一的藩属国,在上国派“天使”来到汉城城西的迎恩门时,要扎结彩黄帐殿,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鼓乐齐鸣,国王穿全套朝服率宗亲、百官在迎恩门内向“天使”鞠躬迎候。

待将敕书供奉龙亭之后,国王才可与“天使”一同穿过迎恩门到王宫完成迎接大典。这就是全套的郊迎礼。

怕当众挨骂,国王托病拖没了郊迎礼,朝鲜君臣又到“慕华馆”勾兑国王不参加“会审”,其中花了多少钱贿赂咱无从知晓,只知道清朝使臣坚持要求,审讯的最后一天,国王一定要出现。毕竟康熙皇帝有明文要求,再打马虎眼,就是拿自己脑袋开玩笑了。

朝鲜肃宗李焞虽然不情愿出场,对于犯人的定罪主张却非常坚决,提议施放鸟枪的6名主犯处斩、妻子为奴;其他越境者19人处死;地方官分别处以革职流二千里、降等二级或五级,清使满意之余,要求国王拟定一份“谢罪书”上交康熙皇帝。

朝鲜的大臣们觉得国王写这个东西像供状,太丢脸,请求处罚他们个人以换取国王的面子,清使退而求其次,允许国王口头谢罪。

朝鲜肃宗说:“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于此,莫非禁令不严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清廷还勒令朝鲜国王罚银2万两,朝鲜右议政(相当于右丞相)郑载嵩为首的三使臣上书抗辩处理过重,遭到清朝礼部的迎头痛击。

第二年的清朝礼部咨文,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历数朝鲜的诸多“罪状”,直斥朝鲜“主弱臣强”,并将三使臣抓捕后,押送朝鲜要求重处。

清廷对朝鲜君臣的反复打脸,令其屈辱不堪,肃宗甚至认为这是“丙子胡乱”(1636年,清军12万攻入朝鲜,逼其称臣)以来从未有过的侮辱。[1]

历史评价

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5)肃宗在位四十余年间朝鲜社会较为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战乱及社会问题,也采取了抚恤贱民等良政,较为理性灵活地处理外交问题,整体来说肃宗是朝鲜王朝史上有功绩的君王。但党派之争在肃宗朝激化,进而在日后的百年间演变发展,也成为李氏朝鲜最大的政治痼疾。

肃宗被人提及最多的不是他的王权政治,而是他的宫廷生活。他与被称为“朝鲜妖妇”的禧嫔张玉贞以及仁显王后闵氏的爱情故事被一次次地艺术演绎,虽然这源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妖姬张禧嫔的传奇故事和闵妃温良淑德的理想形象,帝王已然成为后妃的陪衬,有李代桃僵之嫌,但也无疑增加了肃宗这位守成之君本人在现代社会的关注度。

另外,可以深思的是,被喻成“汉之吕雉,唐之武曌”的张禧嫔最终没有如二人一样女主称制,反而惨然服毒,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解释,但最重要的是肃宗李焞不是汉惠帝、唐高宗。对君主来说,爱情是奢饰品,而王权确是必需品。肃宗也许称不上一代英主,但却极善帝王权术,他可以宠爱张氏,甚至放任其揽权结党,但局势失衡时他也可以及时调整,收放自如。把肃宗简单看成“女人的陪衬者”也许非常肤浅,在肃宗朝宫廷内外的争斗中,仁显王后和张禧嫔没有一个是胜利者,西人与南人也没有最终拼出胜负,最终的受益人也许正是这位君主。

家庭成员

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5)祖父:李淏

父亲:显宗李棩

母亲:明圣王后金氏

王妃

光烈宣穆惠圣纯懿孝庄明显仁敬王后金氏(1661年-1680年),本籍光州,父亲金万基是领敦宁府事、光城府院君,卒后赠领议政,谥文忠。叔父是谢氏南征记作者金万重。兄长金镇龟即是后来对仁显王后复位帮助极大的西人派领袖金春泽之父。

孝敬淑圣庄纯元化懿烈贞穆仁显王后闵氏(1667年-1701年),本籍骊兴,父亲闵维重是领敦宁府事、骊阳府院君,卒后赠领议政,谥文贞。(禧嫔张氏曾取代闵氏被封王妃,后因罪被褫夺王妃之位。)

惠顺慈敬献烈光宣显翼康圣贞德寿昌永福隆化徽靖正运定懿章穆仁元王后金氏(1687年-1757年),本籍庆州,父亲金柱臣是领敦宁府事、庆恩府院君,卒后赠领议政,谥孝简。

嫔御

禧嫔张氏(1659年-1701年),本籍仁同。因为诅咒仁显王后而被肃宗赐死,长子景宗继位后追崇为“玉山府大嫔”。

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1670年-1718年),本籍海州。宫女出身,传说在为已废的仁显王后祈福时,被肃宗遇见而得到宠幸。1725年英祖即位,为淑嫔上諡号徽德,英祖为了提升母亲的地位,在宫殿近处修建祠堂,命名为毓祥庙其子英祖破格将毓祥庙升格为毓祥宫,全称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

宁嫔金氏(1669年-1735年),本籍安东。出身世族,肃宗十二年入宫为淑仪,后晋昭仪、贵人。曾被废黜并赶出宫外,不过在五年后与仁显王后一同复位,肃宗二十八年册封为宁嫔。

榠嫔朴氏(?-1703年),本籍密阳。宫女出身,肃宗二十四年因为怀有身孕得以封为淑媛,并在隔年生下延龄君李昍。

贵人金氏(1690年-1735年),本籍庆州。宫女出身,肃宗晚期的宠妾。昭仪刘氏(?-1707年),本籍江陵。宫女出身,肃宗二十四年封淑媛,二十五年晋升为淑仪,二十八年册为昭仪。

儿子:

景宗大王李昀(玉山府大嫔张氏出,封王世子)

盛寿君(玉山府大嫔张氏出,早夭,未及封君)

(庶)永寿君(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妃崔氏出,早夭)

(庶)英祖大王李昑(延礽君,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妃崔氏生)

(庶)(毓祥宫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妃崔氏出,未封早夭)

(庶)延龄君李昍(无子孙,以侄庄献世子之子、从孙恩信君李禛为後嗣;李禛又以继子南延君李球为後嗣,南延君就是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父亲,高宗李熙的祖父。)

女儿

(仁敬王后生,未封早卒)

(仁敬王后生,未封早卒)

艺术形象

《张玉贞》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张玉贞》刘亚仁饰演的李焞形象(6)1968年电影《妖花张禧嫔》,申星一 饰演李焞。

1982年MBC电视剧《女人列传》—《张禧嫔》:柳仁村饰李焞。

1988年MBC电视剧《朝鲜王朝五百年》—《仁显王后》,康石雨饰李焞。

1995年SBS电视剧《张禧嫔》,林湖 饰演李焞。

2003年KBS电视剧《张禧嫔》,全光烈 饰演李焞。

2004年MBC电视剧《茶母》,鲜于在德 饰演李焞。

2010年韩国MBC电视台出品 《同伊》池珍熙 饰演李焞。

2013年韩国SBS电视台古装电视连续剧《张玉贞》,刘亚仁饰演李焞。[2][3][4]

2013年韩国SBS电视剧《大发》崔民秀饰演肃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