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

流沙河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流沙河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流沙河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4岁开始研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4年,念中学的流沙河曾被抽调参与了广汉军用机场修建。

1947年春,流沙河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和当时大多数热爱文艺的青年一样,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巴金的小说、鲁迅的杂文、曹禺的戏剧,还有艾青、田间、绿原的诗歌都让他沉迷。他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8]

1949年,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就读半年后就离校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8]

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6年,流沙河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三期学员[9]

1956年,流沙河在天安门1956年,流沙河在天安门1956年,25岁的流沙河到北京参加完全国青年创作会议。[10]在回成都的火车上,他有感于毛主席亲自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写下了一组以花草、树木为主题的现代咏物诗,大意是革命者不能够光是一个螺丝钉,还要坚持自己的个性和认定的真理。

1957年1月1日,创办《星星》诗刊,是新中国第一个官办诗刊。[11]

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同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泽东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中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

1966年,被错判为右派,流沙河被开除公职、团籍。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2]。前六年拉大锯,后六年钉包装箱,译美国中篇小说《混血儿》通读《史记》三遍,写长诗《秦火》,一千行,此稿自毁了,在那十二年的长夜中,只留下《情诗六首》《故园九咏》两组小诗和《唤儿起床》《故乡吟》等几首小诗。[13]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4]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5]。同年底,当时的四川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必须把人家调回来,第二,必须给星星诗刊平反,复刊。”两件事情,形成中共四川省委的第75号文件。同年,流沙河复出发表作品。

20世纪80年代,获平反的流沙河一度“官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但他从来不去开会。[8]

1982年,流沙河在诗刊《星星》上开了个专栏,最早介绍台湾现代诗[16]。后来,他把这一系列集结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引起了轰动。正因为流沙河的欣赏和推介,余光中在大陆有了广泛的知名度。1982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绝妙无比,一时传为佳话。[17][18]

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6]

1989年起,流沙河决意弃“诗”从“文”——他认为自己过于理性,感性不足,写的诗“只有骨头,没有肉的”,是个失败的诗人。[8]

1996年,从四川省作协退休后,流沙河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和卖字。[8][19]

2009年开始,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开始固定讲座。[20]

2015年起,在腾讯视频网站主讲《文化大家讲堂》的点醒诗经系列。

2017年12月18日,流沙河到清流镇参观艾芜故居。[21][19]

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在成都因病去世[22],享年88岁。[3][3]

文学作品

流沙河流沙河(3)截至2013年,流沙河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

流沙河先生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23]

年份 作品
1956年 《窗》《农村夜曲》
1957年 《告别火星》
1982年 《混血儿》《流沙河诗集》
1983年 《游踪》《故园别》《台湾诗人十二家》
1984年 《隔海说诗》
1985年 《写诗十二课》
1987年 《十二象》
1988年 《余光中100首》《锯齿啮痕录》《台岛十二中年诗人》
1989年 《独唱》
1992年 《庄子现代版》
1994年 《Y先生语录》
1995年 《南窗笑笑录》《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
1999年 《庄子现代版·增订本》
2001年 《流沙河短文》
2003年 《老成都》《书鱼知小》
2004年 《图说庄子》
2006年 《流沙河近作》
2010年 《流沙河认字》
2011年 《文字侦探》
2013年 《诗经现场》《白鱼解字》
2017年 《流沙河讲诗经》《字看我一生》

参考资料:[24][11][25][26][27]

荣誉记录

年份 作品
1956年 《窗》《农村夜曲》
1957年 《告别火星》
1982年 《混血儿》《流沙河诗集》
1983年 《游踪》《故园别》《台湾诗人十二家》
1984年 《隔海说诗》
1985年 《写诗十二课》
1987年 《十二象》
1988年 《余光中100首》《锯齿啮痕录》《台岛十二中年诗人》
1989年 《独唱》
1992年 《庄子现代版》
1994年 《Y先生语录》
1995年 《南窗笑笑录》《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
1999年 《庄子现代版·增订本》
2001年 《流沙河短文》
2003年 《老成都》《书鱼知小》
2004年 《图说庄子》
2006年 《流沙河近作》
2010年 《流沙河认字》
2011年 《文字侦探》
2013年 《诗经现场》《白鱼解字》
2017年 《流沙河讲诗经》《字看我一生》

创作特点

作品
  • ▪1982    1979~1982年全国优秀新诗一等奖    《流沙河诗集》    (获奖)    
  • ▪1980    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故园六咏》    (获奖)    
  • ▪1957    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学奖    《辣椒与米糖》    (获奖)    

以上资料来源[28]

历史现实

作品
  • ▪1982    1979~1982年全国优秀新诗一等奖    《流沙河诗集》    (获奖)    
  • ▪1980    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故园六咏》    (获奖)    
  • ▪1957    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学奖    《辣椒与米糖》    (获奖)    

哲学审美

古典民歌

诗人流沙河诗人流沙河(10)流沙河开始大量的诗歌创作,是在中国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诗人表现时代生活面貌,抒发自己投身新社会革命洪流的情绪,有他独特的表现方法,他不是孤立、单纯地作横断面的反映、抒情,而常常是把反映对象和抒情主体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联系中,在横的方面拓展所表现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从纵的方面进行历史的深思和开掘深化,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不倦揭橥,以及对未来积极执着的追求。所以,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个体现象的完整性中,就具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给人以高度的清晰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审美感受。

《寄黄河》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带有早期诗歌创作的明显不足,过多而直白的议论影响了整首诗的意境和抒情氛围。但诗人反映现实事件,却自觉地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把久远的历史和未来的明天联结起来,表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在历史的深度中显示了对未来的呼唤和追求,因而具有一种引人深入地认识现实和思考的艺术力量,富有空间的广阔感。

流沙河《字看我一生》手稿流沙河《字看我一生》手稿在诸多“声”的背景中突出了“只有她无声”。“刑场一片慌乱的脚步声/周围拥挤的嘈杂声/凶手的喝骂声/镣铐声/口令声/枪声”(《只有她无声》)。句式逐渐缩短,节奏增快,造成一种紧张感,最后“枪声”真如迸发,它像卷入狭谷的狂风,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整首诗低昂沉重但不使人消极,在历史的思索中有不倦的追求,在内心的绞痛中又隐含着深沉的期待和告诫。《老人与海》在写那个可敬的老人“到海里来游泳”的种种融洽场面时,诗人又回头一笔:“那时候他和上千万的同志一起/无端地被抛入黑色的苦海/……/在这生死关头/站出来了成千成万的爱国公民”。这个历史的顾盼,使诗歌出现了纵深,而在审视历史和描写现实中又透发着诗人厚重的理性思索,由此,历史和现实的艺术间的接连就为特定的赞美对象塑造了一尊立体雕象。

人物关系

深邃的哲理意味和率直的情感抒发流沙河的诗具有一种历史主人翁的襟怀和眼界,诗人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渗透着他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热情。

所以,他的诗既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对生活真实感受的抑制不住的咏唱和抒发,而诗人在抒自己之情中又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情感的波动中进行哲学的思考。流沙河的诗歌往往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诗人善于选择并抓住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现象进行典型概括,追寻着作品的哲理感,从而创造出具有生活普遍必然本质的艺术形象,赋予诗歌以理趣的美。这样,他的诗就有了较大的思想意义和较深的认识价值。但这种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诗人不是通过概念性的说教传达给读者,而是以富有描写性和形象感的诗句以及体现着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的议论去感染、启迪读者的。“一株三百年的槐树,春天里又披上了新绿。一个明代末年的暴君,在枝柯上选择了末路”(《景山一槐树》),似乎是不经意地向读者叙说一个故事,然而作者有意识地把两者对比,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孩子会走路了》又像是把日常生活所见断片随手抛给读者,但由于渗入了作者的人生思考,所以依然诱发我们深思诗中隐含的深意。

1957年,流沙河因《草木篇》而罹罪,被打成右派,诗人的生活也发生了转折。因此,复出后的诗人发表了不少追抚往昔创痛的诗篇,然而,“活着从远方回来”的诗人,还不曾丢失那颗对生活挚热追求的纯洁之心,他并不总是在凭吊自己已逝的“昨夜”,而是在抚慰创痛的同时进行历史的反思和“明天”的瞻望,于是有了《带血的啼鹃》和《哭》。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终于从自己心坎里唱出了《孤立颂》《妻颂》《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等交织着诗人激情和冷静思考的颂歌。“我爱你胜过当初的虔诚”,这个内心表白,既是诗人感情的真挚抒发,也是诗人经过深刻思考后对生活重新理解的结果。它是诗人觉醒的选择,是诗人在科学与迷信之间剔除了非科学的粉饰颂祷后,从历史的痛苦思索中升腾起的对真理的渴求。

对于“给我们人间一切动力”的太阳(《太阳》),诗人也站在宇宙的高度,从哲学的角度作了重新的审美判断。诗的情思笃诚、坦率、凝重,又有对历史曲折的反思和现实社会责任的思索,使诗极具空间的广度性和深度性。因此,虽然笼罩着诗人沉重的人生经验,却闪烁着时代哲理的光辉,每一个从十年动乱中过来的人都会由此联想无穷,并得到哲理的启发。流沙河不少诗出言真率,语见警策,却有时缺乏必要的形象与蕴藉,感情过分外露冲淡了诗的韵味;有些诗立意虽好,但写事实,缺乏“言有尽而意无穷”(刘熙载语)的“味外味”(司空图、严羽语);还有些诗偏于诙谐幽默、沉郁伤感而减弱了诗的讥刺和讽喻作用。

但总的来说,流沙河的诗对现实作了严肃剖析,体现出对美与光明的热切追求,对正直品格的歌颂,善于托物言志,既有古典诗韵又有民歌情调,显示出深沉庄重、集中而深远的艺术境界论流沙河诗歌的审美特色。

社会任职

流沙河流沙河流沙河的诗作在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表达以致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既可看到古典诗词的痕迹,又可体味到民歌的情调[29]。诗人善于在诗中既用民歌的复沓铺叙,又运用叠词重言这种古典诗词常用来烘托意境、增强感情、美化声律的手法,使诗歌在自由中见端整,疏散中见紧凑,有一种韵致、简捷的美。可以说,诗人在把两者结合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这些诗有着摄人心魄的内在聚合力,读来使人在亲切的情味中融入到一种美的境界中去。《艾》、《情诗一束》《壁灯自叹》、《书魂入我梦》等句式短长条畅,节奏明快,在平凡、细小的生活事件中拓出奇境,表现深广不平凡的主题,有民歌、民谣的易于上口、浅白谐趣的特点;《理想》、《妻颂》等几乎全用对仗写成,显得古朴严整。《我们走进怀仁堂》、《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等则较注意运用铺叙重言的句式来体现诗人的感情流动。而《归来》更是大量运用民歌的复沓铺叙和古诗常用的叠词重言来加强归来时的那种久别回故里(尤其是在22年的磨难后)的激动、不知所措的情绪,诗人通过一连串的反诘感叹,交织着22年的酸楚以及“归来”时的余悸、喜悦、感伤,复杂奔跃的感情配合着自然的音节构成了诗歌内在的节奏和旋律。紧接着,诗人又表示了对这个现实的怀疑,在前面一系列回忆的铺叙中,又提出疑问,映衬了心灵受创之深。这种表现手法与晏几道《鹧鸪天》“今霄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前面这些诗主要还是用铺叙重言的形式来烘托情绪的话,那么,《明天我们就要到深山去了》、《四季歌》、《梅花恋》、《一张糊墙的报纸》等则是用了既似民歌的复沓又如古诗词兴赋的手法来渲染意境。诗人也较经常地运用同一个意思的不同句式,构成诗意的回环往复;《太阳》运用层层递进的铺叙与深沉的感兴相结合,使诗句复迭往还,也使诗意螺旋上升;《新的与旧的》顶针层递;《重逢》音韵连绵,有音乐主旋律般的回肠荡气。

流沙河流沙河流沙河还常常在诗中描绘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挥联想去补充诗的内容。他继承中国诗歌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注意在意象创造中追求清晰的感知效果,以表现形象中的思想。《四季歌》用寥寥数笔就把春天的活力、夏天的劳作与节奏、秋天收获的忙碌与喜悦以及冬天的情致描画出来了;《草木篇》、《草木新篇》、《草木余篇》则是诗人的“写意画”,浸蕴着诗人“积淀”的情感经验和审美感受;而《告别火星》、《太阳》的各节,用写实的方式超越时空,就像中国长轴画中的散点透视和“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并行,返射着晋人理性观照的余辉。

流沙河平反后的诗歌除仍保持古典韵味和民歌情调并在创作上更趋成熟外,还常在诗中用一些“典故”、历史名词等,而这些“典故”、“名词”又往往是诗人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凝结”,使人警醒。像《草木新篇》中的《虞美人》、《梧桐》等,既用典但不露痕迹,又很好地表现了新的思想和情感;《八点半》结语:“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把全诗的内容主题凝缩到这句成语上了;《故园九咏·我家》尾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则是从元慎怀念妻子的组诗《遣悲怀》中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遣”出了诗人的悲怀。在诗中融入历史掌故、名词,不仅加强、丰富了诗的容量,而且赋予诗歌凝重感,在历史的联系中体现出时代精神,更见警策,能起到深化意境的作用。

经典语录

1993年5月,成都春熙路,流沙河病愈从医院回家1993年5月,成都春熙路,流沙河病愈从医院回家1966年8月22日,流沙河因为被打成右派还在四川金堂锯木头,何洁是当地的川剧演员,她与流沙河年纪相差很大,却为流沙河的为人为事而感动。[30]何洁抛弃了工作不顾家人的反对,从成都来到了流沙河故乡的小镇,两人在小屋里举行了婚礼,门外是背着刺刀的武装民兵,流沙河为妻子写下了忧伤而旷达的《情诗六首》,在第二首中流沙河感叹过往人生路曲曲弯弯令人惊心。[13]

浩劫十年,流沙河被抄家十二次,流沙河的六百多册书若干册稿本都被抄走了,妻子何洁把《情诗六首》等稿纸缝在内衣里,缝在孩子的襁褓中藏在夹板中。流沙河的儿子鲲鲲6岁就随父到木工长打下手,此时流沙河已拉不动大锯,骨瘦如柴,只能当钉木箱的“敲敲匠”,6岁的鲲鲲一天居然能挣到一毛多钱,为了给孩子一点欢乐流沙河常在回家后趴在床上让儿子“骑马马”,并悄悄写入了诗歌《故园九咏》中的《哄小儿》。“文革”结束后,何洁与流沙河离婚了,独自来到青城山的普照寺出家。[13][31]

其后,流沙河与吴茂华结婚。

人物评价

流沙河流沙河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79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中国作协理事。[32]20世纪80年代,获平反的流沙河一度“官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但他从来不去开会[33]

轶事典故

流沙河流沙河我很厌恶‘著名诗人’这种称呼,中国作协并没有列出某人是著名诗人。我从来没有说我是著名诗人。又没有民主投票,又没有做统计,你咋个晓得你著名?那能算数?

一个人在自己名片上印上诗人然后还‘著名’,这是自我美化,国际笑话。我不要那些虚荣,我这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还要那些称呼来干啥?还看不透吗?!我给你说,本人只有一个身份,叫‘成都文化人’那就够了。其他都不要![34]

词条图册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6](腾讯网评)

流沙河流沙河(8)流沙河的人生在18岁那一年被分为两截。前半截属于“旧社会”,后半截则颇为波折:50年代小露锋芒的青年诗人,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被毛泽东4次点名的钦定“大右派”;80年代的明星诗人、作家;今天的训诂学者,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和辩护人。[8](《南方人物周刊》评)

他的一生都浓缩在汉字中。他的诗歌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诗歌与文字学的研究。擅长于破译文字密码,对文字解释独具慧眼。他心系四川文化,魂绕《芙蓉秋梦》,他从来只说四川方言,这方言就像扎起的篱笆,虽然他的成就早已远播四方,但是篱笆内才是他的归属。他坚持公益讲座,从《庄子》《诗经》,到六朝诗歌,从唐诗,到宋词,多年坚守讲坛,传播经典。[20](《成都商报》评)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流沙河老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被写进中学语文课本,打动了无数的人,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心里埋下了诗歌的种子。上世纪80年代《流沙河诗话》出版时,曾引起巨大轰动,直到今天,新华书店网站上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可做中国诗鉴赏入门,亦是写诗者登堂入室之宝典”。[35](《北京青年报》评)

“流沙河是儒生加庄生加五四血脉铸成的一个现代书生”。[8](四川文人曾伯炎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