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即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穴,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神阙穴居脐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又因脐部的皮肤比较薄,神经及血管比较丰富,它所支持的脏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因此脐部透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有比较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中医学十分重视肚脐部位,称它为“神阙”。《道藏》一书对此作如下解释:“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以示显贵。”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名“神阙”。“神阙”又是一个穴位,将药物敷于此治疗疾病就是脐疗。中医脐疗治病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内经》、《难经》对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也有详尽的论述。这些奠定了脐疗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隶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脐疗”正是这一理论的根基。脐疗用药很讲究。清代名医吴师机指出,“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调脾通络疗法认为:痹证(风湿骨病)的发生,与脾肾关系密切,为脾肾亏虚,三焦气化不利。
调脾通络疗法强调的脐疗就是从温通下焦着手,肾阳肾气主人的生长发育,调节免疫,临床发动肾气,补肾壮阳就从这里开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而瘀积瘀湿,日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使水的生成,转输,排泄障碍,水湿痰饮停积为患,有形之邪阻滞三焦,三焦气机转枢功能失常而出现各种复杂多变的症状。
温阳补肾、通络止痛。
脐疗运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等等免疫系统疾病,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痛经、子宫下垂及椎间盘突出及骨关节病。
1、嘱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全身放松。
2、在神阙穴放置一小勺秘制的脐疗散(约神阙穴的2/3),将姜汁复合片放于神阙穴上。
3、将艾绒揉成团状放于灸架上,再将灸架置于姜汁复合片上,点燃艾绒,使患者腹部感觉温热为准,若过热则需抬起直到能耐受为止,艾绒全部燃尽无余热方可。
每次约30-40分钟,一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1、孕妇禁用此法。
2、对实热证、阴虚证,慎用灸治。
3、严防烫伤,如有烫伤要严格无菌处理。
4、灸后余火要妥善处理,防止复燃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