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崖所故城

雄崖所故城

目录导航

概述

雄崖所故城雄崖所故城(5)故城雄崖所为明初(1388年)为抗击倭寇而建。清雍正12年(1735年)该所被裁撤,城池因此被废弃,大部分被毁弃,惟南门及南门楼保存完好。

位于即墨市丰城乡海滨,因其东北部白马岛上的雄伟断崖而得名。故城为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所建,属鳌山卫管辖。雄崖所建成后,成为山东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雄崖所为一正方形城堡,周长2公里,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顶宽3米,十分坚固。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建有“奉恩”、“迎薰”、“镇威”等城门,门上均筑城楼。城内有十字大街道通往各门,街道用石条铺地,街岖衢平整,商号林立,市井繁荣。雄崖所是当时防御倭寇的滨海重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雄崖所被裁撤废置。城池日渐衰败,大部分被毁,现南门及南门楼保存尚好。西门仍保留明代初建时的原貌,门洞上方匾额的“镇威”二字仍可辨认。

交通线路:乘青岛—即墨公共汽车抵达即墨汽车站,后乘即墨—丰城汽车至丰城。

位置和命名

古城南大门古城南大门雄崖所故城位于雄崖所村,即位于山东省即墨市东北约45公里的丰城镇境内。这里东临大海,西扼群峰,所谓“雄崖”指的是村庄东北白马岛上的一块赭色的雄伟断崖。

历史

古城上的房子古城上的房子雄崖所建于1402年。明朝建立以后,为抵御倭寇的侵扰,在沿海各地设立卫和所。卫的级别高于所,雄崖所就是鳌山卫管辖下的一个所,在当时被称为“雄崖守御千户所”,后来简称为雄崖所。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雄崖所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2员,百户2员,所吏目1员,京操军春戍250名,秋戍319名,守城军余51名,屯田军余77名。清代建立以后军事机构转移到别处,这里就变成一个村落,被称为雄崖所村。

雄崖所的所城原本为正方形,城墙周长2公里,两面均为砖砌,中间用黄土夯实。城东西南北各有一门,门上建有门楼。城墙现已全部颓塌,仅于城东南尚存一段城墙残基。现在村中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即为当年所城的主要街道。

雄崖所的四座城门中,东、北两门已无迹可寻。西门为明代建筑,是整座所城的制高点,城门为拱券形,长12.5米,外口高2.5米,内口高3.5米,底宽2.5米,城门外题为“镇威”,内题额遗失。

南门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保存完好,城门外题额为“奉恩”,内题额为“迎薰”。

现状

根据2006年的统计,雄崖所村共有461户,总人口为1397人,村中的李、王、赵、韩、陆、陈等姓氏即是当年所城守卫将士“军户”的后裔,据说他们的祖先有的曾担任过千户之职。

古城内民居1古城内民居1

古城内民居2古城内民居2

庙宇

雄崖所村外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建筑,其中玉皇庙耸立在城外的山坡之上,甚为雄伟。玉皇庙主要由山门和神殿组成,神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大殿有门无窗,分内外两间,内间设神龛、塑玉皇神像,外间塑诸神像,内墙绘制壁画。山门为券顶门洞,门额题写“玉皇庙”。

玉皇庙玉皇庙

玉皇庙内景玉皇庙内景

地图

雄崖所村紧邻黄海,其外围就是丁字湾,丁字湾环以即墨、莱阳、海阳三县陆境,形如“丁”字故得名。由此也可见这里地势的险要,是明代进行海上防御的重点地区,因而这里在当时是著名的“九卫十八所”之一。

保护

2008年,雄崖所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