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视察
河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领导和团结全镇干群,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文明立镇、产业富镇、科技兴镇、生态强镇”之路,切实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动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而显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实现1.5亿元,人平纯收入实现2080元,财政收入实现50万元。
镇政府驻杨家湾,人口32608人,面积245.8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杨家湾、大坪沟、小坪沟、东寺、归仙河、金姜、黄家河、龙窝、莲花池、大楸木沟、石人河、风沟、坪沟、火车岭、箭流铺、狮子沟、岩屋、魏家垭、青山、小楸木、来家河、刘家湾。
河夹镇水稻种植
河夹镇地势北南倾斜。北面老母山海拔1032米,南面归仙河口157米。相对高北部约500米,中部约350米,南部约250米,岩屋、箭流铺两村平均海拔依次为450米、293米;毛獭、河夹店、东寺属浅谷缓坡地带,平均海拔502-227米;童元、雷家等地,平均海拔一般300米左右。全镇平均海拔360米。
大岭山脉在河夹镇北部,以花岗为主。山体风化壳较厚,一般在5米以上,多是黄壤、红土壤。山脉以海拔513.4米的莲花山为主峰,全长18公里,东起涌头乡的白石山、西至上角乡的铜鼓山,起伏和缓,横亘在河夹镇北部。紧靠北部山脉的是丘陵。红壤和黄壤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红壤主要分布于莲花山以东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黄壤多集中于莲花山西。此外,在山区形成以红、黄壤为基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谷地一带;潮土和水稻土分布甚广,土质肥沃、耕性良好,是湖北省最佳的农耕土壤。土壤一般肥力较高,宜于农林业发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区的红壤,侵蚀较严重,有机质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黄泥田等对作物生长也不利。 河夹镇的南部主要是一片平原和滩涂。平原大部分是肥沃的土地,河涌纵横。河夹镇海堤以南,分布着大片滩涂,海拔在0.1-0.6米之间。滩涂分为两片:近岸的一片,海拔0.4-0.6米;远岸的一片,海拔0.1-0.3米,称养殖区。河夹镇的土壤种类有山地(包括丘陵、岗地)、旱地、水稻地等。山地分布在北部,有黄壤、红壤等土地;旱地分布在中部,有赤红壤和潮沙泥地等土类;水稻土分布在南部、中部以及北部,有咸田、淡田坑田等土类。
河夹镇植被
南部河谷地带,气温偏高,雨量偏少。平均气温15-16.3℃。年雨量696.1-730mm,无霜期240天,十年九旱明显。北部低山地带气候较温和,雨量较适当。年均温14-15.5℃。年雨量770-830mm。无霜期222-235天。二高山地带(500-800m海拔)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2-14℃,年雨量800-880mm,无霜期222天。全镇年均温13.7-15.3℃,年雨量755.4-813.3mm,无霜期232天。
河夹镇农作物
河夹镇水稻种植河夹镇新型社区位于河夹镇中心,社区内的道路、给排水、通讯、能源、绿化、农户房屋正负零以下等基础设施由政府统建。河夹镇新型社区规划集中710户,其中一期占地面积130亩,集中528户(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180户、安居新村低保户34户)1500人。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河夹镇新型社区已入住500余户,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70人,实现了河夹镇五保老人100%集中供养;低保户入住34户,入住率100%;农民新居入住300余户,入住率达96%(未入住的主要是因外出打工)。 劳动力转移:一是举办了缝纫、电焊等技能培训10期,培训2000人次;二是依托土地流转,由镇、村协调本地农民到土地流转后的西瓜种植基地、韭黄育苗基地就近务工;三是通过集中居住、政府引导,河夹镇新型社区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829人,就业率94%,还有种养殖大户26户、经常性就近务工100余人,社区初步形成了“专业种养,外出打工、就近务工”的多元化就业格局。
产业发展:为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土地经营问题,新河夹镇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集中经营土地3000余亩,建立了500亩的优质早熟梨种植基地、1000亩的韭黄生产基地和50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成功流转1000亩建立千亩西瓜种植基地,不断壮大地方特色农业产业。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举行了庆祝河夹镇解放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央视《激情广场》栏目走进河夹镇,河夹镇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成立了38支农民演艺队,县艺术团开展文化下乡84批次。凤凰灯表演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掘淹没区文物点22处,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举办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淹没区首期文物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电视转星调整工作圆满完成。 科技教育卫生事业长足进步。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业新型适用技术的普及更加广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河夹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综合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运转正常,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3.80%。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打计划生育攻坚战,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完善了免费劳动就业服务和免费再就业培训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1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71人。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的实施意见》,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环保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迈出新步伐,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禁麻”工作,1000余名麻木车主得到了合理的补偿和妥善安置;及时开通了城市出租车,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出台了《信访事项复查工作暂行规定》,建成了群众联合接访中心,有效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矛盾。坚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各类突发性事故、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同比增长11.30 %;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同比增长26.10%;实际利用外资1190万美元,同比增长2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7亿元,同比增长13.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8元,增加248元,同比增长14.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30元,同比增长20.50%。
农业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以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狠抓产业化推进,奋力抗灾自救,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全镇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2亿元,增长14.80%。粮油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17.57万吨,增长14.59%,油料总产量达到0.96万吨、增长27.80%。畜牧业全面增长,总产值达到10.02亿元,增长34.2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10%。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87万亩;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家,特色产业对农业总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2.50%。大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农民1.1万人,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3.03万人,务工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66%以上。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98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70%,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效益显著提高,总体实现利润1300万元,扭亏增盈1710万元。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2亿元,开发新产品47个系列共132个品种。
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0.80%。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发展,新增农家店连锁超市50个,新增品牌专卖店10家,连锁企业延伸连锁网点15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7亿元,增长13.30%。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400万元,开发商品房面积21.9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8%。2007年,全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0.8平方米,达到29.8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029元。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8%、22%。金融单位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2.65亿元,同比增长11.6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5亿元,同比增长13.06%。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2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00万元,分别增长28%、30%。“农家乐”项目和休闲山庄发展迅速,全镇上规模的“农家乐”和休闲山庄达到30个,同比增长21%,王家学村、鹰卧沟村被纳入市级生态旅游点。
河夹镇木兰山
木兰山是千年宗教名胜,也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夹镇北部。木兰山自古就有神灵之地、石奇之地、和谐之地“三说”。木兰山是一座有着1500年的历史的宗教名山,“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供奉神像一千余尊。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的千年香火名扬天下,日益昌盛。神秘灵验的木兰山香火每年都吸引着鄂、豫、皖、湘、赣等地近百万游人朝山进香。木兰山石都是七亿五千万年前大自然造山运动留下的杰作,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几处保存最完整、地理特征最明显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地质学家称其为片岩间褶皱、片理褶皱荟萃的“地质博物馆”。木兰山因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将军而得名。深厚的木兰文化使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留下动人的花木兰传说和“忠、孝、勇、节”的木兰精神。木兰花树、木兰殿、玉皇阁和祈嗣顶等一大批与木兰传说相关的遗址和遗迹让木兰山更添神奇。
木兰天池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夹镇长轩岭街境内,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峡人家”和“森林公园”三大主题景园链接成一个南北走向,长达十余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峡谷。浪漫山水景园,景区内以观赏飞瀑、溪潭、怪石等景观为主,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特别是高山环抱的木兰天池水如明镜,清澈见底。游船踏浪,驶过青山白云倒映的池水,仿佛来到人间仙境。高峡人家景园,主要由朱家山寨、草原人家、动感河湾以及木兰外婆家组成。在这里,游人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高峡人家风情,又可品味到浓浓的木兰文化。森林公园景园,总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8%,各种珍贵的动植物达1000多种。这里也是三峡濒危植物保护培育基地,有十几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此落户。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游客进行森林沐浴的最佳去处。
河夹镇人民庆元宵
河夹镇人民庆元宵在河夹镇元宵节比春节更为重要,这里不仅有元宵节舞龙、舞狮、还有踩高跷、虾子精、蚌埠精,像河夹镇的民俗表演,在湖北省都是很有名气。一般在元宵节前一日,龙灯是不会到处走动的,主要在村子里面每家每户门前路过一下,村前村后的男女老少就会点着花灯尾随龙灯走很远。龙灯汇集到一个固定位置后摆上香案展开祭祀活动,这个活动就叫做“喊彩”,由当地一个人带头喊出一些吉利的话,并抛洒谷物还有茶叶还有芝麻等一些象征吉利的农作物,许多人都争相希望这些东西洒到自己的身上。人头攒动,村村都出动了,连村长都跪地祈拜。一般喊彩人属于带头说彩头的人,他说完一句话,边上的人就都吆喝一声,以表附和之意。
正月十五才是正式玩花灯的时候,这天应该是通宵达旦的玩的护龙头手,他们一般手持渔叉当地的一个习俗就是只要你玩龙灯,就要到凤凰寨祭龙,因此看灯凤凰寨就成了一个必去之地。因此,当地每年玩灯的村子都会把龙送上凤凰寨的山头祭拜‘喊彩’一番。最热闹的地方也属于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