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驻福州领事星察里和传教士胡约翰想在闽江口要塞岛屿购地建教堂和“避暑山庄”,先在嘉登(琅岐)购地遭群众反对未成。
同治七年(1868年),利用教徒林臻信串诱川石岛民陈道松,把陈氏公地私自永远租给英教会建房并订立租约。岛民知悉后群起反对。
川石岛(5) 时川石隶属闽侯,岛民推举闽侯亭头绅士王有树(一说王有澍,曾任四川夔州知府)出面交涉。王与福建巡抚卞宝第过从甚密,经呈实情,获卞支持,因而福州府与闽侯县均拒绝办理租约手续。英教会却无视中国主权,于同年十二月三日(1869年1月15日)由胡约翰率带土木工人到川石岛强行破土动工,岛民愤起反抗,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英领事星察里知悉后竟下令停在闽江口的英舰派兵登陆示威,并打死带头反抗的岛民王光天(一说王克明)。岛民纷纷提出抗议,胡约翰和英兵在群众怒喊声中逃离川石岛。英领事坚持要在川石起盖,遂向清廷福建当局施压,扬言如有阻碍即开炮还击,还要“赔偿”军费,同时派人到亭头王有树家威胁,在王宅周围散布火药,胁迫王弟及侄立约,声言不论谁阻扰买地,均由王负责,要王赔偿一万两英银。闽浙总督英桂迫于英领事压力,竟命通商局加价买回川石山地作为官产再出租给英教会,以讨好英人,避免冲突。卞宝第愤而辞职以表心迹。川石岛民见官府软弱无能,无法保护乡土,一面继续据理力争,并向英领事提出惩凶赔偿的正义要求;一面同仇敌忾,组织团练,武装自己,布置岗哨,日夜戒备,并联络周围乡民誓死保卫乡土。英领事探知岛上实情,不敢冒险上岛。总督英桂亦怕激起民变,难收残局,只好设法推诿。后派知府出面调停。
在民众的坚决抵抗下,英传教士胡约翰终于光绪五年(1879年)把租约交还川石人民。持续十年之久的“川石教案”,终以人民胜利而告结束。
闽江口第三大岛川石岛位于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东部海域,也叫“芭蕉岛”或“穿石岛”,让人想起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词句时,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这里的往事唏嘘不已。川石岛是闽江主航道的咽喉,也是日军侵略福建的一个缩影,最终成为日军在福州的受降地。
为了探访日军残暴侵略福州的往事,人民网记者从福州前往连江琯头镇,再从琯头乘船来到川石岛。在当地人的引路下,记者一行来到万人坑遗址前,听岛民讲起日军杀害中国人的野蛮往事。
讲述:日寇杀人取乐,岛上渔民几乎断了生路
在“万人坑遗址”前,同行者向死难者献花时,遗址前已经整齐地放着一排菊花,还有边防官兵敬献的花篮及挽联。
“听老人们说,日本兵一天最多的时候杀了18个人。”67岁的老人李新启说,他从小听父辈们说,日军很没有人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少人被抓到岛上时被蒙着眼睛,而一旦是看到日寇的工地设施的人都会被杀死。他边说边比划出日军近身用刀割破当地百姓喉管的手法。
为了确保水路运输线安全,日本兵经常禁止附近渔民出海,几乎断了岛上百姓生路,还发明了各种杀人“取乐”的方法。李新启说,杀完人,不是丢在万人坑就是放到旁边退潮的沙滩上,直接让水冲走尸体。
而根据岛上的九旬老人赵旗土对媒体回忆,日军还用“站汶”的方法虐杀岛上渔民。退潮时,日军把抓获的渔民赶到水中沙洲上,等涨潮时让海水将人活活淹死,敢逃走的人就被岸边的日军用枪打死,岛上的渔民经常能看到海水里漂来的尸体,沙滩上也经常看到累累白骨。
“岛上的渔民中有人曾奋起和抗争。曾经,3个押着5个渔民。渔民合力打死了一个日本兵。但是,因为其中2个渔民胆怯逃走了,最终5个人都被残暴的杀害了。”李新启说起这段从爷爷那边听来的故事时表示,中国人只要团结,就不会被欺负。
“我经常到岛上来,牢记这段中国人屈辱的历史,就是希望我们能强大起来而不再被歧视。”已经多次到川石岛的资深船长陈丽全说,作为交通要塞的川石岛面积3.1平方公里,当时却是日军占领福州的根据地。当年,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的,动用两艘航空母舰和多架飞机,用两栖部队占领了闽江口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川石岛,最终两次攻陷福州,祸害福建内陆的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历史:受降仪式结束 受降官巡岛还发现12具尸体
1939年6月27日,日军陈兵闽江入海口,重兵占领了川石岛。从此,这个岛成了日寇补给和进攻的据点。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福建的受降点在厦门和福州,川石岛上来不及撤走的200多名日军两栖部队奉令就地向中国政府投降。当时,福州警备司令部少校参谋傅应雄负责川石岛日军受降工作。
当时的受降仪式简单而庄严。
受降部队两个连分乘两艘汽艇开赴川石岛。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林炳钊提到:当汽艇接近川石岛时,日军已整队徒手站立码头,竖起白旗。受降部队上岸时,日军全体官兵双手举起,肃立不动。日军最高指挥官布川大尉向受降部队报告服从受降,待命处理。接着,日军吹起长声礼号,表示恭迎致敬。受降官巡察了敌军队伍,布川将人员、军械、弹药及粮秣、被服等后勤物资名册双手呈上。
庄严的受降仪式在广坪操场上举行。林炳钊撰文表示,第二天上午8时正,日军全体俘虏由布川率领来到会场,在场中列队肃立,岛上群众纷纷前来观降。仪式开始,吹军号,唱中国国歌后,布川跑步向受降官敬礼,双手献上军刀。受降官对俘虏宣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并训话。仪式结束后,俘虏们仍禁在俘虏营。
第三天,受降官详细巡察了全岛情况。少校参谋傅应雄的记录中提到12具尸体。他在记录中写到:“我们复详细巡察全岛情况,发现在海边西北角泊有机帆船残壳两艘,西北角有中年女尸6具、童尸3具、老人尸1具,在西侧战壕入口处有少女尸体2具。”
如今,当年的受降现场上,矗立的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川石岛日军受降遗址”。在几十米开外,就是当地百姓伤痛的“万人坑遗址”。
在受访者讲完悲痛的往事,提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时,天气陡变。这时,一整天阴郁的天空突然在临近傍晚时透出阳光,照在这山海交接的地方,几只鸟儿也发出清脆的叫声。树林掩映下的坡地,开着白色和红黄相间的各种野花。
或许,草木也有知觉而没有忘记历史。今天,在岛上过着和平日子的百姓,也不应该健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