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样升起

太阳照样升起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失去性能力。他深爱的女人布莱特一味追求享乐,而而巴恩斯则与自己的几个同伴终日沉溺于咖啡馆与酒吧之间。他们在西班牙游玩时,布莱特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相处了一段日子后,由于某种原因,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布莱特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内容提要

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莱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莱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去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

作品评析

海明威在学生时代就显示了写作方面的才华,中学毕业后当上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队,开赴欧洲战场。1919年海明威带着浑身伤痕返回美国。战争不仅在他身上留下两百多块弹片,也在他心上留下很深的创伤,使他充满了忧郁、空虚和茫然的情绪。为了排泄心中的郁闷,他开始写小说,试图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最精炼最含蓄的作品。2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海明威这种个人情绪恰好反映了当时战后一代年轻人的心理。20年代的世界,刚刚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战争,使世界变得满目疮痍,留在人类心中的创伤更是久久不能平复。仿佛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战争能使人意识到和平年代不被珍惜的东西,而战后留给人们的则往往是精神的幻灭。战争的恐怖、人性的践踏使参加过这场战争的青年人背叛了曾经有过的理想,沉溺在享乐之中,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太阳照样升起》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出版,成功地描绘了杰克·巴恩斯这个人物形象,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性爱能力,却努力在混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不幸之间保持人格的完整,他是海明威第一个所谓“准则”主人公,有一套个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经历战争仍然保持自我准则的人物形象就成了青年人推崇的榜样。他们需要重建的正是一套价值观。这部小说被奉为青年人的《圣经》。使用海明威式的简短而厌世的语言成了人们交谈的时尚,而那种粗犷而敏感的叙事风格,同样为人们所喜爱。

美国前辈作家斯泰因为这本书题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自此,海明威连同这部巨著就成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迷惘的一代因为空虚而反叛,因为盲目而痛苦。海明威对传统价值沦丧的反应比本世纪中叶流行的批评意见所说的情况复杂,他不单单是形成一种行为准则,还包括玩世不恭的坚韧、男性的傲慢、一派正确无误的社会姿态以及酷爱见血的体育活动。他和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通过一种姿态来阐明自己的立场。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头一部、也可能是他最完美的小说,使海明威成为国际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最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脉搏,以他所熟悉的包括作家、艺术家和需求刺激的社会名流的圈子为原型,写出了普通大众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他笔下的人物,无法投身于任何伟大的事业,而只能在英勇的、壮美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场景中寻求生存的意义。

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海明威本身就是那些在战争严重摧残的道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中的一员。他参加过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争,他目睹了军功章在战后市场上被廉价出售,他身边的年轻人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这使海明威更加迷惘痛心。然而迷惘并不代表混沌,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迷惘,这说明在社会的迷雾中,人们还在努力寻找前进的方向。纵观海明威一生作品中创造的主人公,也经历了一个由迷惘空虚到勇敢抗争的过程。事实上,“迷惘的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十几年后,又投身到了为正义和生存而战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太阳照样升起》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了时代精神,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

其他两部分别描写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了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

在散文风格方面,正如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所说,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在文学创作上,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提出了“ 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小说家海明威(1899-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指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没有做成的事情。”多年过去了,文学奖所尊重的他创作中的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尤其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自然界的特殊感情,迷恋于人们为在艰难时世保持人格完整所做的斗争等等,都是创作伟大作品的优秀作家的基本因素。当前狭窄的、思想意识的斗争会被人遗忘,对海明威的狂热崇拜会成为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作为名人也会变成他的作品的一个有趣注解,但他的创作,也就是约翰·厄普代克指出的“那些优秀、美好、真实、动人的东西”将永垂不朽。

“经历过黑暗,才知道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简介

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他的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有时带他一起出诊,培养他对于钓鱼、打猎等户外活动的兴趣。他的母亲从事音乐教育,因而他从小也爱好音乐与绘画。1917年中学毕业前夕,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因患眼病未能入伍。同年10月,他进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

1918年5月,海明威参加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1919年初回到家乡,练习写作。1921年去多伦多,担任特写记者。数月后去欧洲担任《星报》驻欧记者,撰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以及希土战争的电讯。1924至1927年担任赫斯特报系的驻欧记者。

1922年,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包括寓言、诗歌和短篇小说。1923年出版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1924年在巴黎出版另一个集子《在我们的时代里》,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春潮》,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批评界的重视。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1929年,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

30年代初,他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去西班牙报道战事。并于1939年发表了以内战为背景的《丧钟为谁而鸣》。西班牙内战结束后,40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结束后他客居古巴,潜心写作。卡斯特罗掌权后他又返回美国。

1952年他凭借《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金。

海明威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