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10~15毫米,宽3.5~5.0毫米。体和足黑色,被黑毛。鞘翅淡黄到棕黄色,具黑斑。头略呈方形,后角圆,表面密布刻点,额中央有1纵光斑。触角短,11节,末端5节膨大成棒状,末端基部与第10节等宽。前胸背板长稍大于宽,两侧平行,前端1/3向前变狭;表面密布刻点,后端中央有两个浅圆形凹洼,前后排列。鞘翅表面呈皱纹状,每个翅的中部有1条横贯全翅的黑横斑,自小盾片外侧起,横过翅基并沿肩胛而下,至距翅基约1/4处向内弯达到翅缝,有1个弧圆形黑斑纹,两个翅的弧形纹在翅缝处汇合成1条横斑纹,在弧形黑斑纹的界限内包着1个黄色小圆斑,两侧相对,形似一对眼睛,在翅基的外侧还有1个小黄斑;翅端部完全黑色。
在安徽、江苏、四川等省每年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下旬陆续孵化。为害大豆叶片,幼虫期29~58天。幼虫共5龄;1龄行动敏捷,爬行力强,觅到蝗虫卵块后就不再爬行,发育到5龄虫才掘穴入土定居,一直到羽化。该虫是复变态昆虫,成虫取食后多群集在禾本科植物或杂草顶端或叶背面,该虫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丘陵及平原地区。卵需经263~275天才孵化,幼虫多潜入田边、地角荒埂的薄土层里取食。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果园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中耕除草松土,维持果园清洁。
(2)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发生较重的果园,在果实近成熟期,
采用90%敌百虫800倍液加80%敌敌畏1000倍液
或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40%氧乐果乳油1500倍液、
50%巴丹粉剂1500倍液等较低毒的药剂挑治。
眼斑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