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5) 刻瓷,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①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③填色,一般填着黑色。刻瓷的品种有文具、茶具、瓶、盘、瓷板等。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现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华法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以刀代笔,运用自如,并传授给北京朱友麟、陈智光等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朱友麟为第一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他的传世作品有“一品红”等。20世纪,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均产刻瓷。
张明文
张明文先生的刻瓷艺术作品张明文,1941年生于山东淄博。 淄博刻瓷艺术创始奠基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现任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陶协刻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奖。1997年授予“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奖章。曾任原淄博瓷厂副总工艺美术师、艺术瓷厂厂长,现创办“张明文工作室”。 1960年毕业于“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工艺美术班。长于书画、造型,精于刻瓷艺术。四十多年艺术生涯,佳作蜚声国内外,“鲁翠瓷”画面获全国创新评比一等奖,“宝石餐具”投产出口达十年之久,设计注册“山川”刻瓷牌商标,其作品连续六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微刻“论语”、“兰花颂”获国际金奖、银奖,“宝石寨”、“畅想曲”获全国荣誉金奖、特别奖,部省级一等奖四次及其它奖项共80余项。国画“借得青山铸千里”由人民画报社收藏;“马克思”像由西德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 1981年,首次将刻瓷艺术在西德办展。先后在美国田纳西、新加坡莱弗士城、美国芝加哥、瑞士、日本、香港举办展览。创新了刻瓷的新刀法、技法、敷彩法、人像刻瓷、微刻法。 1983年,发表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情趣”,1991年应邀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在宜兴通过,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明文刻瓷艺术”。 1981年,“马克思”肖像刻瓷收录德文版《卡尔——马克思》一书;1998年“湘云醒梦”刻瓷瓶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2005年“敦煌归真”青刻瓷瓶收录《美术大鉴》,2006年“石头记群芳”青刻瓷瓶收录《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2003年“鲁青瓷刻瓷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科书。
李梓源
李梓源先生的刻瓷艺术作品李梓源,1944年4月生于山东淄川, 1962年毕业于山东淄博陶瓷工业学校,毕业后就职于淄博瓷厂,从师著名画家李左泉先生,1982年晋升工艺美术师,1985年创办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所长,1987年晋升高级工艺美术师,1994年创办李梓源艺术中心,1999年创办李梓源艺术学校,任校长,2003年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现任淄博市政协常委、淄川区政协副主席。
他的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先后参加了在美国、日本、香港、墨西哥、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1982年赴德国慕尼黑参加了第四十届手工工艺国际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和最佳成就者的称号,1988年再应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的邀请,参加了第四十届手工艺国际博览会并受到了施特劳斯的接见,1982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1985年受到经贸部表彰,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山东
省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大辞典》。
赵新建
赵新建先生的刻瓷艺术作品赵新建是刻瓷行业非常难得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他各种题材都能驾驭的游刃有余,尤精刻瓷肖像,其刻瓷肖像形象逼真,色彩生动,富有质感,充分地把刻瓷艺术语言和油画艺术语言交会融和在一起,并消化吸收形成了成熟的肖像刻瓷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刻瓷肖像以其独特材质美感,精湛绝伦的艺术表现力,极具收藏价值的影响力,成为为各界人士所珍爱的典藏佳作。其刻瓷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与外国政要,并为政府高层人物及艺术名家刻制肖像受到好评。
赵新建是一位全面的专业性的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刻瓷技艺,还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中国国学会曾授予“一代国学名家”的荣誉称号。赵新建先生自幼习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被中国收藏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联合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敦煌创作委员,海协书画院副院长。
要想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归根结地要提高作者的艺术修养,刻瓷艺术是以刻瓷为艺术载体,以绘画为灵魂的艺术。赵新建先生深刻明白这一道理,对于不同题材,采取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刻瓷作品独具品味,充分地把握了刻瓷这一艺术语言并创造出了优秀的刻瓷作品。
聂仁慧
聂仁慧(1960— )字古墨,号半耕斋主,山东广饶人。自幼研修书法刻瓷艺术,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碑刻技法精髓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刻瓷新技法,开创了我国传统碑刻与现代刻瓷两种技艺融于一体的新国技——书法刻瓷艺术。书法刻瓷的艺术创作,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创作出初稿,然后用刻刀以深浅、疏密不同的点、线雕刻在瓷面上,体现出中国汉字书法线条的韵律和内在精神的一种特殊艺术。书法刻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对艺术家要求极高,不但要求艺术家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超娴熟的雕刻技艺,而且创作时必须心手相应,成竹在胸,不能有半点差错,每一笔落下都不能更改。作品刻成,线条流畅,师古不泥,金石味十足,百世不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1]
作品(10)聂仁慧创作的书法刻瓷作品及传记被收录《世界美术大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辞海》、《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中华民族五千年书画艺术家国粹通鉴》、《华夏文博览胜---中国名家书画收藏》、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之《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巨匠大画册》等多部典集。刻瓷艺术成果与收藏润格标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ISC2000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国家文物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已认定,许多书法刻瓷艺术作品被国内外馆藏和个人收藏。现为(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委员会理事、高级书画师、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营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艺术顾问。
据传刻瓷这一古老的技艺源于清代,现存最早的刻瓷作品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传统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要题材,以刀代笔,在瓷器上自画自刻。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自此名家辈出,刻瓷的技艺得以发扬到京津乃至山东和上海等地。直至今日,这项考验艺人心性和绘画功底的老手艺依旧存在,在保有传统技法的同时,随着中西方美术的不断结合而得到了创新。
初入陈起平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间瓷器商店,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陈列在室内的瓷盘和茶壶,和一般意义上的描花瓷器完全不同,上面的图案并不是画上去,而是刻出来的
陈起平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生于1954年的他,师从王之海老师学习绘画,奠定了较深的绘画基础。有着40多年美术教育经验的陈起平,多年来从未间断对刻瓷技法的研究。在创作的过程中,陈起平的作品自成一派,时而有传统写意的一面,时而又呈现出西方素描的写实。多年来,陈起平的作品多次在地方及全国比赛中获奖。自2004年起,陈起平受到了山东省刻瓷艺术大师王一君的悉心指教,在人物肖像方面颇为精进。
初入陈起平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间瓷器商店,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陈列在室内的瓷盘和茶壶,和一般意义上的描花瓷器完全不同。亲手触摸带有鲤鱼图案的瓷盘后,记者才恍然大悟,盘中之“鱼”,其鳞片和头部的瓷釉已被雕琢,色彩渐变的位置,摸上去凹凸有致。陈起平指着深浅不一的“鱼鳞”告诉记者,这些成片的图案是用工具以“一次一点”的方式刻出来的,随着瓷釉被逐层雕落,呈现出颜色的变化和光线的虚实。这个过程,既费眼又容不得半点疏忽,哪怕力度稍有偏差,刻出的点或线便会大小不一。一旦变成了作品上的硬伤,之前的功夫也就全都白费了。
一般而言,刻瓷作品中,难度最大的是人物肖像,虽然这类作品常在素瓷(即深色单色的瓷器)上完成,但却是对作者运用光线和透视功底的巨大考验
作为获得天津刻瓷工艺美术大赛金奖的作品,直径1米的刻瓷作品《双艳同辉》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巨大的瓷盘上,雕有一只白色的孔雀,不仅羽毛处雕琢得细致入微,点缀在一旁的牡丹更是给作品增添了色彩和国画的淡雅。陈起平说,这幅作品从构思到落笔,再到在瓷盘上下刀,前后花费了至少半年的时间。这其中,既是考验技法,又是一项对二次创作的挑战。
说起刻瓷的工具,陈起平指了指工作台上的凿子、尖刀和刻刀。事实上,刻瓷的工具只有简单几种,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刻画动物的毛发和昆虫的触须,还会用到金刚石刀。说到技法,陈起平表示,刻瓷就是在坚硬光滑的釉面上进行刻、凿,听上去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吃功夫。
“刻瓷是一项做减法的艺术,因此每次下刀都需要斟酌。”陈起平指着工作室内陈设的刘欢和姚明的肖像刻瓷作品强调说,人物脸部的光线变化,用刻瓷表现,就是以极其微小的圆点来呈现,刻出圆点须使用尖刀,每次以凿子辅助,轻轻下刀,刻掉一层瓷釉后,再进行雕刻。高光的部分是白色,也就是刻得最深的一层。一般而言,刻瓷作品中,难度最大的是人物肖像,虽然这类作品常在素瓷(即深色单色的瓷器)上完成,但却是对作者运用光线和透视功底的巨大考验。
说到收徒,陈起平说,随便哪个人喜欢刻瓷,他都可以传授,甚至欢迎人们参观他刻瓷的过程,但是,他不接受“速成”
在白瓷上进行彩雕,考验的是眼力。以白菜为例,白菜上的“核桃纹”最能体现作品的精细度。在白瓷上创作,第一步要用复写纸将平面画稿拓在瓷器上,再用毛笔勾线,而后沿着图案刻瓷,“可是,瓷是白色的,刻完之后还是白色,雕出的纹路根本看不见。”陈起平说,一
般遇上这种问题,都要使用水粉轻涂一遍,看到纹路后再进行雕刻。
说到这儿,也就说到了刻瓷最绝的地方。在白瓷上完成雕刻后,还要将水粉色洗去,以油画颜料反复上色。上色后的瓷器,无论怎么使用、冲刷,色彩都不会流失。曾经,陈起平在茶壶上雕刻了一幅山水画,有人来到工作室,看到后质疑色彩会在茶壶使用的过程中褪去。于是,陈起平干脆自己用这把壶沏茶喝水,对于瓷盘,就用湿布反复擦拭,无论怎么“折磨”这些作品,它们都保持着原先的色彩。
在陈起平的工作室中,陈列着几十件作品,几乎每件都曾获过奖。陈起平坦言,在刻瓷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很多。例如刘欢的肖像,如今陈列的这幅其实是复制品,原版已被刘欢收藏。很多年前,陈起平的爱人下岗,每每听到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就倍感鼓舞。后来,爱人求陈起平为刘欢刻一幅肖像。最终,这幅刻瓷作品交到了刘欢的手中,倍受认可不说,陈起平一家还收到了刘欢的亲笔签名和CD。
说到收徒,陈起平说,随便哪个人喜欢刻瓷,他都可以传授,甚至欢迎人们参观他刻瓷的过程,但是,他不接受“速成”。老年大学的一些爱好者不止一次来到陈起平的工作室,甚至有人还拍摄了照片,回去临摹。因为掌握不好虚实,有人刻到一半就跑回来找陈起平补救,“爱好者不了解,只要一刀刻错,作品就废了,即使补救,也算不上合格的作品了。”即便如此,陈起平仍旧鼓励爱好者学习刻瓷,“只要喜欢,每个人都能尝试。因为越有人参与,就越能让这门老手艺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