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最大全长雄性(954+213)mm。雌性(818+170)mm。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1]
菜花原矛头蝮(13)菜花原矛头蝮背面黑黄间杂。系由于每一背鳞具有比例不一的黑黄两种颜色构成;黄色在有的近于草黄色。有的类似菜花黄色。故称“菜花蛇”。从整体看。有的黑色较少。整体趋近于草黄色;有的黑色较浓。整体偏黑而杂以菜花黄。大多数的正背沿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每一斑块约占数枚至10余枚背鳞。腹面黑褐色或黑黄问杂。头背黑色可见黄色圈纹。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黄色。眼后有一粗黑线纹;头腹黄色。杂以黑斑。[1]
菜花原矛头蝮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隔1或2枚小鳞。少数为3枚;眶上鳞是头背最大鳞片。其宽度约为左右眶上鳞问距的1/2或1/2以上。其间一横排有小鳞5—11枚;鼻鳞较大。局部分裂。鼻孔略近圆形。位于鼻鳞中央略偏后。开口朝向后外方;颊鳞1—5枚。其中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一枚上颊鳞最大。后者在个别为2枚;眼大小适中。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端接窝下鳞或与之相介1枚小鳞。上唇鳞6—9。第1枚略呈三角形。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甚高。构成颊窝前鳞;第3枚最大与第4枚共同位于眼正下方。后者与眶下鳞相切或隔1枚小鳞。其后的上唇鳞较低。下唇鳞8—14枚(9—12居多)。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3或2对切颔片。背鳞在颈部21或23行。少数22、24或25行。中段21行。个别为19行。肛前17行。少数15行。中段除两侧最外1—2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腹鳞雄性156—191。雌性163—194;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80对。雌性44—70对。少数的个别尾下鳞成单。[1]
菜花原矛头蝮生活于海拔1,800—2,000m的山区或高原。[2]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1]
菜花原矛头蝮多被发现于山麓石堆中,有时亦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暴晒太阳。一般而言,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暴晒太阳,如天气干燥则躲藏于石隙间。[1]
菜花原矛头蝮白天常发现。但主要于晚上活动捕食。多捕食山溪鲵、林蛙、鼠及昆虫。[1]
菜花原矛头蝮(4)中国分布于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越南北部。
7—9月是菜花原矛头蝮的繁殖季节,怀卵数5—7枚,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成体头体长645—698(平均671.9)mm,尾长122—147(平均137.4)mm;初生仔蛇头体长200一235(平均219.4)mm,尾长40一50(平均44.5)mm。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卵齿基部中空,尖端扁平为实心,借“肌肉”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3]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份 | |
---|---|---|---|
1 | 菜花原矛头蝮指名亚种 | T.j.jerdondii | Gunther,1875 |
2 | 菜花原矛头蝮越北亚种 | T.j.bourreti | Klemmer,1963 |
3 | 菜花原矛头蝮南方亚种 | T.j.meridionalis | Bourret,1935 |
4 | 菜花原矛头蝮川鄂亚种 | T.j.xanthomelas | Gnnther,1889 |
[3]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份 | |
---|---|---|---|
1 | 菜花原矛头蝮指名亚种 | T.j.jerdondii | Gunther,1875 |
2 | 菜花原矛头蝮越北亚种 | T.j.bourreti | Klemmer,1963 |
3 | 菜花原矛头蝮南方亚种 | T.j.meridionalis | Bourret,1935 |
4 | 菜花原矛头蝮川鄂亚种 | T.j.xanthomelas | Gnnther,1889 |
菜花原矛头蝮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LC)。
菜花原矛头蝮蛇毒粗毒为淡黄色液体。冷冻干燥后为黄色粉状固体。有关该蛇的最新研究资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实验室金杨、吕秋敏等用DEAE A一25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粗毒分离。测定了该蛇毒蛋白组分的一些酶活性和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其具有磷酯酶A2、精氨酸酯酶、凝血酶样酶、蛋白水解酶、氨基酸氧化酶、5'核苷酸酶、核苷焦磷酸酶、透明质酸酶、磷酸单酯酶。另外,该蛇毒还具有纤维蛋白原凝固活性、出血毒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该蛇毒中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神经毒素活性。通过分子筛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从中分离到一个磷酯酶A2。命名为TJ-PLA2。其SDS-PAGE分子量为16kD,等电点为4.8。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烙铁头属蛇毒磷脂酶A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TJ-PLA2可以诱导小鼠脚掌水肿并且抑制由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该蛇毒组分的深入研究可为治疗蛇伤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中的一些组分,如凝血酶样酶、纤溶组分、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剂等,可望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药物。[1]
菜花原矛头蝮的蛇胆、蛇蜕均可入药,肉可食用,皮可制乐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