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

电路分析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电路分析"是与电力及电信等专业有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在给定电路模型的情况下计算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i和(或)电压v。电路模型包括电路的拓扑结构,无源元件电阻R,储能元件电容C及电感L的大小,激励源(电流源或电压源)的大小及变化形式,如直流,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周期性交流等。电路分析分为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两大部分。电路模型的状态始终不变(在-∞<∞的范围内)时的电路分析谓之稳态分析,如果在某一瞬时(例如t=0)电路模型的状态突然改变,例如激励源的突然接通或切断等,这时的电路分析谓之暂态分析。不论是稳态分析还是暂态分析,也不论电路中的激励源为何种变化形式,基尔霍夫定律在独立节点的电流方程、基尔霍夫定律在独立回路的电压方程以及每个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即电阻元件v=Ri,电容元件i=C(dv/dt),电感元件v=L(di/dt)是电路分析所需要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全部方程组。

全书以现代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线,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正弦交流电路、互感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本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编写安排上,有难有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兼顾教学和自学,每章后附有小结和习题,书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本书适合作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电类各专业“电路分析”、“电工基础”等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定理公式

戴维宁等效定理

戴维宁定理指出:

线性含源单口网络N,就其端口来看,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串联电阻支路(如图(a)所示)。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网络N的开路电压uoc(如图(b)所示);串联电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为零值时所得网络N0的等效电阻Rab.

2基尔霍夫电路定律

一、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汇于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用公式表示为:

∑I=0

又被称作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沿任意回路环绕一周回到出发点,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回路各支路电阻(包括电源的内阻在内)和支路电流的乘积(即电压的代数和)。用公式表示为:

∑E=∑RI

又被称作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图书信息

电路分析科学出版社

作 者:王震宇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所属系列:全国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系列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0-6-1

ISBN: 7-03-017009-1/TM363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1)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发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较为系统地解释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分析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电阻电路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交流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耦合与谐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双口网络、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配合正文,在适当的章节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软件进行分析和仿真,每章后部都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介绍、丰富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电气、电子、通信、自控等强、弱电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2) 前言

“电路分析”是普通高等院校电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其基本理论已非常成熟,但随着近代电路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其辅助的计算和仿真工具不断更新、以及当今新的学科领域和分支的相继涌现,使得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相应学时产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调整传统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本书内容尽力兼顾强、弱电专业,力图紧密联系信息技术,并体现信息学科的特色。本书以线性电路为基础,由电阻电路分析开始,提供直流作用下电阻电路的一些分析方法,如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其共同特点是任意时间相关性不影响分析过程,使读者对电路理论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便于后续章节应用。第二部分是交流稳态电路分析,包含相量分析法、三相电路、耦合电路和谐振等内容,其宗旨是掌握相量分析法,把时域变量转换为频域变量,再应用第一部分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是对含有电容和电感的动态电路瞬态过程建立微分方程进行分析和求解。另外,在本书后两章中分别讲述了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本书以掌握电路理论分析方法为宗旨。在正文部分全面讲述电路理论知识,并根据需要适当地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对于本书将要应用的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如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以及网络拓扑基础等,一并放置在本书的附录部分。这样不仅可以使正文部分完整统一,更可以使一些已经具备该部分数学基础的读者在学习时内容连贯。同时,本书还强调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每一章后面都有“实际应用”部分,以便了解实际电路中的理论,虽不能以偏概全,旨在激发读者对电路理论应用的兴趣、能够在今后设计出更有实用价值的电路来。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也是不同的,本书带有“*”标识的章节,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视情况进行取舍。本书电子教案和全部仿真程序可从www…(此处请出版社填写)下载,力图共享。

学习本书要求具备必要的数学基础和电磁学知识。电路理论是根据实际工程问题建立电路模型,研究其中电压、电流和功率之间的联系规律,为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际电路提供基本电路理论,并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书经过集体讨论,分工执笔。王震宇编写第1、2、9~11、15章和附录A和C;王骥编写第3、4、12、13章;林菁编写第5~8章;徐国宝编写第14章和附录B;张世龙和刘明编制了本书的电子教案,为阅读本书增添了另一种媒质;王震宇副教授主编,并负责对全书和电子教案的修改、统稿和定稿工作。宿延吉教授主审,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尤其他的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曹嘉毅副教授的热心参与和对书稿的审阅,为本书增色付出了辛勤劳动。值此公开出版之际,对众多同事、同行以及参考文献中的前辈们,谨表谢忱,普铭高谊。但限于编者水平,一定还会有不少缺点和不当之处,诚望读者和专家指正。

(3) 目录

第1章 电路基本概念

1.1 电路理论与电气工程

1.2 电流的参考方向和电压的参考极性

1.3 功率和能量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电路基本元件

2.1 电阻

2.2 电感

2.3 电容

2.4 电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路基本定律与定理

3.1 引言

3.2 基尔霍夫定律

3.3 叠加定理

3.4 替代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4.1 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4.2 2b法

4.3 回路法

4.4 节点法

4.5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4.6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1 相量

5.2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5.3 阻抗和导纳

5.4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5 平均功率

5.6 复功率

5.7 最大功率传输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6章 三相电路

6.1 三相电压源的产生

6.2 三相电路的接法

6.3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6.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6.5 三相电路的功率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7章 含磁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1 互感

7.2 互感的连接方式和去耦等效电路

7.3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4 空心变压器

7.5 理想变压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8章 谐振和滤波

8.1 串联谐振

8.2 并联谐振

8.3 滤波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9章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1 非正弦周期电压与电流

9.2 非正弦周期电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9.3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9.5 傅里叶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0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10.1 运算放大器及其理想模型

10.2 含有理想运放的电阻电路分析

10.3 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容电路的分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1章 一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1.1 动态元件的两个边界条件和换路定理

11.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1.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1.5 一阶电路对阶跃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6 一阶电路对冲激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7 一阶电路对正弦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2章 二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2.1 引言

12.2 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3 RL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2.4 RLC电路的全响应

*12.5 RLC电路的冲激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3章 双口网络

13.1 双口网络概述

13.2 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3.3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3.4 具有端接的双口网络

13.5 双口网络的连接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4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中的应用

14.1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14.2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14.3 网络函数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5章 矩阵运算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5.1 关联矩阵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15.2 标准支路和其矩阵形式

15.3 节点法的矩阵形式

*15.4 改进的节点法及其矩阵形式

*15.5 割集矩阵与节点法

*15.6 回路矩阵与回路法

*15.7 状态方程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附录A 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

附录B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C 网络拓扑学简介

附录D 部分习题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电路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 者:郭琳,姬罗栓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

ISBN: 9787115227454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 元

(1) 编辑推荐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本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结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经验,在本课程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9章,教学参考学时数为56学时,各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一阶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和三相电路。本书内容安排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适合于少学时的教学要求。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及相关电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3)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

1.1电路及电路模型

1.2电路分析中的物理量

1.3基尔霍夫定律

1.4电阻元件

1.5独立电源

1.6受控源

1.7单口网络及等效

1.8双口网络及等效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与完备性

2.2电路的拓扑基础

2.3支路电流法

2.4节点电压法

2.5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2.6应用举例

习题

第3章 线性电路的性质

3.1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3.2叠加原理

3.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4直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3.5互易定理

3.6应用举例

习题

第4章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4.1电容元件及其性质

4.2电感元件及其性质

4.3一阶动态电路

4.4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4.5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4.6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

4.7阶跃响应

4.8应用举例

习题

第5章 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5.1RLC串联电路

5.2零输入响应

5.3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5.4GLC并联电路分析及计算

5.5一般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习题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1正弦交流电

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6.3元器件伏安特性的相量表示

6.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表示

6.5阻抗和导纳

6.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7单口网络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6.8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6.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10频率特性

6.11叠加原理在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6.12谐振

习题

第7章 三相电路

7.1三相电源

7.2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3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4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习题

第8章 耦合电路的分析

8.1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及其VAR

8.2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

8.3耦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8.4耦合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8.5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9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9.1运算放大器

9.2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计算

9.3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动态分析

9.4运算放大器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习题

第10章 双口网络

10.1双口网络的流控型和压控型参数

10.2双口网络的混合型和传输型参数

10.3各组参数问的关系

10.4有载双口网络的分析

10.5双口网络的互连

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根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信息时代的新形式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编写了这本《电路分析》。

本教材知识全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书共分10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线性电阻电路分析,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互感耦合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拉普拉斯变换,二端口网络,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实用电工知识简介。各章均配有经典例题和习题,书后附有习题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本科和专科的教科书,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和电子技术工程人员的自学用书。本教材总学时为54~72学时(不含实验),专科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学时。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

1.1.1 电路1

1.1.2 电路模型2

1.1.3 集总参数电路3

1.1.4 计量单位制3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4

1.2.1 电流4

1.2.2 电压6

1.2.3 电功率8

1.3 电阻元件9

1.3.1 电阻元件介绍9

1.3.2 电阻元件的功率10

1.3.3 电阻元件与电阻器11

1.4 电压源和电流源12

1.4.1 电压源13

1.4.2 电流源14

1.5 受控源15

1.6 基尔霍夫定律16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7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8

本章小结23

习题1 23

第2章 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2.1 二端网络及其等效变换27

2.1.1 基本概念27

2.1.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28

2.2 电阻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32

2.2.1 电阻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32

2.2.2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33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4

2.3.1 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34

2.3.2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35

2.4 节点电压法39

2.4.1 节点电压及节点电压方程39

2.4.2 节点法应用举例41

2.5 网孔电流法44

2.5.1 网孔电流及网孔电流方程44

2.5.2 网孔法应用举例45

2.6 叠加定理47

2.7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49

2.7.1 戴维南定理50

2.7.2 诺顿定理52

2.7.3 戴维南诺顿定理在电路调试中的应用54

2.8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56

2.9 替代定理58

本章小结60

习题2 60

第3章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

3.1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66

3.1.1 正弦量的瞬时值66

3.1.2 正弦量的三要素67

3.1.3 相位差69

3.1.4 正弦量的有效值70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71

3.2.1 复数的表示形式及运算规则72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74

3.3 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76

3.3.1 纯电阻电路76

3.3.2 纯电感电路77

3.3.3 纯电容电路79

3.3.4 电感与电容的连接82

3.4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84

3.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相量形式84

3.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86

3.5 RLC串联电路的分析——多阻抗串联与并联87

3.5.1 RLC串联电路的分析87

3.5.2 复阻抗的串联与并联90

3.6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92

3.6.1 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92

3.6.2 复功率、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94

3.7 功率因数的提高96

3.8 相量法分析正弦交流电路98

3.9 谐振电路100

3.9.1 RLC串联谐振电路100

3.9.2 RLC并联谐振电路104

3.10 三相正弦电路105

3.10.1 三相电源105

3.10.2 三相电源的连接106

3.10.3 三相电源和负载的连接108

3.10.4 三相电路的计算109

3.10.5 三相电路的功率112

本章小结113

习题3 114

第4章 互感耦合电路

4.1 互感120

4.1.1 互感现象120

4.1.2 互感系数与同名端121

4.1.3 耦合系数126

4.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127

4.2.1 串、并联电路127

4.2.2 去耦等效电路131

4.2.3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133

4.3 空心变压器135

4.3.1 电路方程与反射阻抗136

4.3.2 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137

4.4 理想变压器139

本章小结143

习题4 144

第5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5.1 非正弦周期信号147

5.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148

5.2.1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148

5.2.2 对称波形的傅里叶级数151

5.2.3 非正弦周期波的频谱152

5.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最大值、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154

5.3.1 最大值154

5.3.2 有效值154

5.3.3 平均值155

5.3.4 平均功率155

5.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157

本章小结161

习题5 162

第6章 动态电路分析

6.1 过渡过程及换路定律165

6.1.1 过渡过程165

6.1.2 换路定律165

6.2 一阶RC电路的过渡过程169

6.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69

6.2.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73

6.3 一阶RL电路的过渡过程176

6.3.1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76

6.3.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78

6.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180

6.4.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介绍180

6.4.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180

6.5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186

6.5.1 阶跃函数与冲激函数186

6.5.2 阶跃响应189

6.5.3 冲激响应190

6.6 二阶电路分析192

6.6.1 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及其解192

6.6.2 R>2L〖〗C,非振荡放电过程(过阻尼情况)193

6.6.3 R<2L〖〗C,振荡放电过程(欠阻尼情况)195

6.6.4 R=2L〖〗C,临界阻尼情况 197

本章小结198

习题6 199

第7章 拉普拉斯变换

7.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204

7.1.1 拉普拉斯变换介绍204

7.1.2 拉普拉斯反变换205

7.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206

7.2.1 线性性质206

7.2.2 微分性质206

7.2.3 积分性质207

7.2.4 延迟性质207

7.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法209

7.3.1 实数单根210

7.3.2 重根211

7.3.3 共轭复数212

7.4 运算模型及运算电路213

7.4.1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表示形式213

7.4.2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复频域模型213

7.5 将拉普拉斯变换应用于电路分析215

7.6 传递函数220

7.7 卷积222

本章小结226

习题7 226

第8章 二端口网络

8.1 概述230

8.2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及参数231

8.2.1 导纳参数方程及导纳参数231

8.2.2 阻抗参数方程及阻抗参数235

8.2.3 传输参数方程及传输参数237

8.2.4 混合参数方程及混合参数239

8.2.5 各组参数间的相互转换240

8.3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241

8.3.1 由Z参数确定T形电路的三个阻抗242

8.3.2 由Y参数确定∏形电路的三个导纳242

8.3.3 含受控源的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243

8.4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244

8.5 二端口网络举例247

8.5.1 相移器247

8.5.2 衰减器248

8.5.3 滤波器248

本章小结252

习题8 252

第9章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

9.1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概述255

9.1.1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发展及意义255

9.1.2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主要内容256

9.1.3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56

9.2 电路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257

9.3 电路的表格方程258

9.4 线性代数方程的求解260

9.5 基于PSPICE的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261

9.5.1 PSPICE简介261

9.5.2 PSPICE的功能261

9.5.3 PSPICE的优越性263

9.5.4 PSPICE的基本组成264

9.5.5 PSPICE中的电路描述265

9.5.6 PSPICE的集成环境268

9.5.7 使用PSPICE仿真的一般步骤270

9.5.8 PSPICE中的主要元器件270

9.5.9 PSPICE应用举例 271

本章小结274

习题9 275

第10章 实用电工知识简介

10.1 常用低压电器276

10.1.1 低压开关276

10.1.2 熔断器280

10.1.3 接触器280

10.1.4 继电器282

10.2 常用电工仪表282

10.2.1 万用表282

10.2.2 直流单臂电桥285

10.2.3 兆欧表286

10.3 安全用电常识288

10.3.1 安全用电的意义288

10.3.2 安全用电基本知识288

10.3.3 触电事故289

10.4 照明线路的安装294

10.4.1 导线和电缆的种类及选择294

10.4.2 照明线路用开关的选用和安装295

10.4.3 照明电器用灯具种类296

10.4.4 照明线路配线方法297

10.4.5 常用照明线路的敷设302

10.4.6 常用照明线路的连接302

10.5 照明线路故障检修304

10.5.1 故障检修时的安全注意事项304

10.5.2 短路故障的检修305

10.5.3 断路故障的检修306

10.5.4 漏电故障的检修306

本章小结307

习题10 308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1 309

习题2 309

习题3 311

习题4 313

习题5 313

习题6 314

习题7 315

习题8 316

习题9 316

参考文献

序言

《电路分析》教材2001年出版以来,已经重印了十多次,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是一套立体化多媒体教材,不仅包含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也涉及实践教学部分的内容,为电路课程的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更好地满足高等学校工科电子、通信及信息专业各类本科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路分析》(第2版)立体化教材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解算习题的计算工具,便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电路模型基本性质和分析方法的同时,对实际电路的特性和实验方法有所了解;使学生在采用“笔算”方法解算电路习题的同时,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求解电路分析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电路分析的同时,对电路设计问题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电路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电路分析》(第2版)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两部分组成。纸质教材由《电路分析》(第2版)主教材和《电路分析教学指导书》(第2版)辅助教材组成。电子教材由《电路分析电子教案》、《电路分析演示解答系统》和《电路分析实验演示系统》等三部分组成,放在一张《电路分析教学辅助系统》DVD光盘中。

纸质教材《电路分析》(第2版)的内容由电阻电路分析和动态电路分析两部分组成。电阻电路分析由“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网络等效简化电路分析”、“网孔分析法和结点分析法”、“网络定理”、“理想变压器和运算放大器”、“双口网络”六章组成;动态电路分析由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分析和频域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的动态电路时域分析由“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一阶电路分析”和“二阶电路分析”三章组成;正弦稳态分析由“正弦稳态分析”、“正弦稳态的功率和三相电路”、“网络函数和频率响应”、“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四章组成;频域分析由“动态电路的频域分析”一章组成。考虑到不同学校对电路理论课程的要求不同,除了教育部基本要求中规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一些基本要求规定的选学内容和本教材具有特色的内容,供各个学校的师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文摘

组成实际电路的元(器) 件种类甚多,性能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在电路中发生的电磁现象却有着共同之处。有些元(器)件主要是消耗电能的,如各种电阻器、电灯、电炉等。有些元(器)件主要是供给电能的,如发电机和电池。有些元(器)件主要是储存磁场能量的,如各种各样的电感线圈。有些元(器)件主要是储存电场能量的,如各种类型的电容器。各种元(器)件除了主要物理性质之外,还有次要性质。如电阻器,通过电流时还会产生磁场,因而兼有电感的性质;实际电感线圈是用金属导线绕制而成的,总要呈现一定电阻,因而兼有电阻的性质。分析电路时,若对电路元(器)件的全部物理性质都予以考虑,必然会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在工程实践中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此,为了分析电路方便起见,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电路元(器)件加以近似化,忽略其次要性质,用一些足以表示实际电路元(器)件主要物理性质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电路元(器)件。构成模型的元(器)件称为理想电路元件。电路分析中常用的三种最基本的理想元件是:表示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电阻元件;表示电场现象的电容元件;表示磁场现象的电感元件。另外还有电压源和电流源两种理想电源元件。每一种理想元件都有各自严格的数学定义式和符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