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3)西周时,炎陵地属荆州,春秋属楚国,战国属楚黔中。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分黔中地为长沙郡,炎陵地属长沙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荼陵县,隶属长沙王国,炎陵地属荼陵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汉武帝改长沙国为长沙郡,又随茶陵县隶属长沙郡。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从茶陵县划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隶属茶陵军,至元十一年(1274年),废茶陵军,隶属衡州路(府)。
1949年以后,酃县先后隶属衡阳专区、湘南行署、郴县专署、湘潭专署、湘潭地区。
1994年4月,因炎帝神农氏安葬于县西鹿原镇鹿原陂,报经国务院批准,改酃县为炎陵县。[5]
截至2021年,炎陵县下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1个国有农场、1个管理局。[8]
5个镇: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鹿原镇。
4个乡:垄溪乡、策源乡、下村乡、船形乡。
1个民族乡:中村瑶族乡。
1个国有农场:炎陵县大院农场。
1个管理局:炎陵县桃源洞管理局。[8]
炎陵县(3)炎陵县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东与江西省的井冈山市、遂川县交界,南与桂东县、资兴市相邻,西与安仁县接壤,北与茶陵县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03′05″~北纬26°39′30″,东经113°34′54″~东经140°07′15″,南北长59千米,东西宽51千米。总面积2030.24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0.96%。
炎陵县是一个以中山地貌为主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9%。县境基本被两条主要山脉所覆盖,西为八面山,东南为万阳山。两条山脉成“Y”字形布列,均为南岭山脉支系。境内整个地势东南高亢,西北低缓,最高点位于策源与江西交界的神农峰,海拔2122.35米;最低点为三河镇与茶陵县交界的矮基岭,海拔166米;最大垂直高差1956.35米,平均每千米坡降44米。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冈地和溪谷平原4种。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严寒期短,春早回暖快,春夏多雨,夏末秋后多旱,具有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不同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为86.6~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在12.1~17.2℃之间,无霜期288天。极端高温39.1℃(1998年8月15日),极端低温-9.3℃(1972年2月9日)。年平均降水量1761.5毫米,平均降雨日183天,属湖南多雨区之一。
按照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炎陵县春、秋季节短,夏、冬季节长。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3月20日入春,历期70天;5月29日入夏,历期112天;9月18日入秋,历期65天;11月22日入冬,历期118天。县内因地形复杂,各地四季时间的长短不一,山区比平地的冬季长,夏季短。
县境四面群山环绕,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冷空气易进难出,出现灾害性天气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寒潮,春夏大(暴)雨,夏末秋后干旱,夏季火南风,秋季寒露风,冬季冰冻和不常见的冰雹、大风等。
炎陵田园风光(3)炎陵县属洣水上游,溪谷纵横,长度5千米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782.3千米。除东风乡云秋河注入永乐江外,其余河溪均由斜濑水、河漠水、沔水统摄,自南向北流入湘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脉状水系。县境东南地表切割深,河网密度大,河床窄,水流落差大,利于发电;西北地势平缓,河床宽,水势缓,利于舟楫和捕捞。
炎陵县境内河流总长782千米,年平均径流深1049.2毫米。较大的落差和充足的水源,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三大水系水能储量达32万千瓦,可开发储量24万千瓦,已开发装机10万千瓦,年发电量历地5亿千瓦时以上。
炎陵县山地面积25万公顷,其中林地17万公顷,人均近1公顷,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以松杉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楠竹1.2万公顷,蓄积量3100万根。实行限额采伐后,每年可供商品木材8万立方米,楠竹200万根。主要林副产品有竹笋、松脂、山苍子、桐油、茶油等。以优质竹、木为原料,已开发家具、竹地板等产品。此外,尚有细木工板、活性炭、铁炭、根雕、盆景等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竹、笋已形成产业。
炎陵县主要金属矿产有钨、金、锑、稀土,非金属矿产有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辉绿岩等。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储量(金属)400万吨,并具有含量高、配分好、易采、易冶等特点;辉绿岩储量20万立方米以上。已开采的有钨、金、稀土、萤石、花岗石、辉绿岩等。
楠竹炎陵县药材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县内有植、动物中草药1310种,蕴藏量8000吨。其中,野生中草药植物隶属264科、665属、119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46.12%,属全国重点药物品种166种,药用新中草药30余种。除野生资源外,尚有人工种养药材7类、44种,常年栽培面积2万亩。最高年份收购量达114种、390吨。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蓝、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
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万人,乡村人口12.7万人;人口出生率1.96‰,死亡率2.54‰,人口自然增长率-0.5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91万人。城镇化率为56.69%。[2]
2021年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8.1亿元,同比增长8.8%。从三次产业看,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38.2亿元,增长8.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6.8%、11.8%、15.6%、3.4%、1.0%。
2021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6.6:39.2:44.2调整为17.0:44.1:38.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0%,较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41.5%和42.9%。[2]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增长3.2%;林业总产值5.1亿元,增长8.8%;牧业总产值4.1亿元,增长13.0%;渔业总产值0.2亿元,增长0.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亿元,增长7.9%。
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油料种植面积0.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蔬菜种植面积0.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
202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6223吨,比上年下降2.0%,油料产量3996吨,增长3.2%,茶叶产量334吨,增长6.0%,水果产量79005吨,增长13.7%,蔬菜产量99802吨,增长4.5%。猪、牛、羊肉类产量0.67万吨,增长8.1%,禽蛋产量0.06万吨,下降33.3%。[2]
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108家。其中亿元产值企业23家。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6.9%。工业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7%。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9.9%。
2021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4.1%。资质等级建筑业总产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5.5万平方米,增长4.7%;房屋竣工面积52.5万平方米,增长5.6%。[2]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9%。国有投资下降46.1%,非国有投资增长20.6%。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7.3%,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4.7%;民生工程投资增长19.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4.3%。
2021年,全县施工项目个数177个,比上年增长8.6%。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3个,增长6.6%。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完成投资占全部亿元项目投资的比重为40.5%;在建市重点项目23个。
2021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1.5%。商品房销售面积13.2万平方米,下降15.7%。商品房销售额5.3亿元,下降14.8%。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按城乡分,城镇零售额31.8亿元,增长19.1%;乡村零售额6.0亿元,增长17.5%。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4.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6%,化妆品类下降15.8%,日用品类增长17.3%,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9.5%,五金、电料类增长7.6%,汽车类增长26.9%。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税收收入4.9亿元,增长27.5%;非税收入1.3亿元,下降6.5%。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10.2%。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2亿元,增长7.8%。其中,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3.2%、3.2%、1.1%。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0.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14.5亿元;中长期贷款22.5亿元;票据融资2.8亿元。全县存贷比为79.5%,较上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
2021年,全县全年保险收入1.3亿元,比上年下降23.2%。其中寿保费收入0.95亿元,下降25.0%;财险保费收入0.4亿元,下降27.1%。理赔支出0.4亿元,下降3.2%。[2]
炎陵县是湖南省文物大县,文物数量多、等级高。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炎陵县共有已知文物点243处,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036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30件。此外,炎陵县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151处(组)339条,4617字,标语落款的部队番号达66个。
炎陵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 |||
炎帝陵 | 洣泉书院 | 叶家祠(含桥头江家) | 朱家祠 |
周家祠 | 江家试馆 | 湘山宝塔 | 接龙桥战斗旧址 |
万家大屋 | 何孟雄故居 | 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旧址(张平化故居) | 炎帝陵御祭古道(含炎陵御祭道路碑 ) |
(参考资料来源:[9])
炎陵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 |||
炎帝陵 | 洣泉书院 | 叶家祠(含桥头江家) | 朱家祠 |
周家祠 | 江家试馆 | 湘山宝塔 | 接龙桥战斗旧址 |
万家大屋 | 何孟雄故居 | 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旧址(张平化故居) | 炎帝陵御祭古道(含炎陵御祭道路碑 ) |
名称 | 简介 | 类别 | 图片 |
炎帝陵祭典 | 自汉代起,祭祀炎帝遂成习俗。宋乾德五年建陵后,香火不断,炎帝陵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向往的圣地。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 国家级 | ![]() |
炎帝传说 | 炎帝神农氏传说最迟在夏代以前就早已广泛流传。司马迁的《史记》综合炎帝神农氏的有关史料和传说,对其生平予以概括和记叙。 | 省级 | ![]() |
炎陵三人龙 | 沔渡镇是湖南省著名的“狮龙艺术之乡”,包括狮龙艺术、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炎陵“三人龙”有白天表演的“五彩布龙”和夜间表演的“火星龙”、“香火龙”等。 | 省级 | ![]() |
炎陵苏区歌谣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和当地党组织在宣传真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积极挖掘当地民歌,结合革命道理,创作出了一大批红色歌谣。 | 省级 | ![]() |
炎陵客家山歌 |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 | 省级 | ![]() |
(参考资料来源:[10])
名称 | 简介 | 类别 | 图片 |
炎帝陵祭典 | 自汉代起,祭祀炎帝遂成习俗。宋乾德五年建陵后,香火不断,炎帝陵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向往的圣地。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 国家级 | ![]() |
炎帝传说 | 炎帝神农氏传说最迟在夏代以前就早已广泛流传。司马迁的《史记》综合炎帝神农氏的有关史料和传说,对其生平予以概括和记叙。 | 省级 | ![]() |
炎陵三人龙 | 沔渡镇是湖南省著名的“狮龙艺术之乡”,包括狮龙艺术、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炎陵“三人龙”有白天表演的“五彩布龙”和夜间表演的“火星龙”、“香火龙”等。 | 省级 | ![]() |
炎陵苏区歌谣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和当地党组织在宣传真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积极挖掘当地民歌,结合革命道理,创作出了一大批红色歌谣。 | 省级 | ![]() |
炎陵客家山歌 |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 | 省级 | ![]() |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主要包括东南片大部和西片船形乡大部,西片其他乡镇也有局部地区讲客家话,面积约占全县72%,人口超过一半。炎陵客家话属广东梅县客家方言。[11]
本地方言约占全县面积的26%,主要区域包括霞阳和西片大部,人口近一半。本地话以赣方言为主要特征。[12]
炎陵境内有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已成为湘东南区域交通枢纽。
2021年,全县公路客运量145.9万人,比上年下降3.9%。旅客周转量1319.7万人公里,下降13.3%。
2021年,年末全县汽车保有量3.5万辆,比上年增长7.1%;本年新注册汽车0.19万辆,增长11.2%;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1.9万辆,增长6.5%。[2]
2021年,全县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84个,其中公办教育机构45个,民办教育机构39个。全县在校学生25331人,比上年下降3.2%。其中普通中小学生20327人,下降2.6%;中等职业学校387人,增长2.4%;幼儿园4617人,下降7.5%。全县专任教师1624人。全年共发国家奖学金、助学金144.5万元。[2]
2021年,全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28.4%。全县科技机构1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万人。授权专利41件,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1件。[2]
2021年,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0.65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5%,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2]
2021年,全县体育场地17个,体育馆1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7项次。[2]
炎陵县中医医院2021年,全县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19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210张。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57人,注册护士471人。[2]
2021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21亿元,增长6.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亿元,增长12.3%;电信业务总量0.9亿元,增长8.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4万户。[2]
202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50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17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7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8.2平方米,人均消费支出15834元。[2]
2021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19万人,比上年增长16.8%。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16.45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48万人,其中在职人数0.91万人,离退休人员0.5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7万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403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31.2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04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178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58.1万元。[2]
2021年,全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6种。全县设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已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38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3.49%。完成造林面积667公顷。
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7%。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60天,空气质量达标率98.6%。[2]
2021年,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人。[2]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炎陵县名列其中。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炎帝陵 |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千米的鹿原镇境内,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13]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 ![]() |
桃源洞 | 桃源洞面积80平方千米,是以原始自然生态和多种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 | ![]() |
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 | 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是毛泽东、朱德等伟人进行过诸多首创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根据地 | ![]() |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