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2]
西西自小就随父亲上足球场。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在香港,她早年的生活颇艰苦,常常为书簿、校服、家政科等费用发愁。初中时代已开始投稿香港的报刊、杂志。最早的作品发表于50年代的《人人文学》,是一首十四行新诗。 中三时参加云碧琳主编的《学友》征文比赛,越级得高级组首奖。
少读于协恩中学,初中时在中文部,中四后转入英文部。毕业于葛量洪师范学院。
西西作品(3)毕业后,任教于官立小学。
60年代,还写过电影剧本,如《黛绿年华》(秦剑导演)、《窗》(龙刚导演)等等,又以清新鲜活的笔调写作影评影论。
1965年,她得过《中国学生周报》第十四届征文北赛小说组第一名,作品为《玛利亚》。
70年代,西西作为官校教师曾积极参与争取教师权益的连动。
还曾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大拇指》等杂志编辑。主编过《素叶》文学杂志。
曾长时间在各种报章、杂志写作专栏:从60年代的童话专栏(天天日报)﹑《电影与我》(中国学生周报)、《牛眼和我》(快报);70年代初的《我之试写室》(剪贴册)(快报)。到80年初的《阅读笔记》(快报)。80年代末的《花目栏》(星岛日报)、《四块玉》(台湾联合报)。其中还包括跟小朋友谈画的“明报周刊:小明周”,谈音乐的“星岛日报:随耳想”,以至专谈看世界杯足球此赛的“明报:西西看足球”。 此外,她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诗页编辑以及《大拇指周报》(1975年至1977年)、《素叶文学》(1981年至1984年)的编辑。后二者是她和朋友创办的。
1979年,西西提出提前退休申请获准。从此专心读书、写作。十多年来,一直每月拿千余港元微薄的退休金。不过,整个八十年代,香港社会不断变化,教师又变得短缺起来,她偶然应旧同事之邀而重登教坛。签一年短约,或者代课,并没有完全脱离教师这行业。 二十年来,她去过不少地方旅行,先后到过几次欧洲以及土耳其、埃及、希腊等地,最常到的仍是中国大陆。这些都融铸成为她艺术生命的养素。
1983年,台湾联合报副刊转刊她在《素叶文学》发表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从而正式开始了她与台湾的文学因缘。《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并获当年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按:此奖乃颁给该年在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之最佳者)。
1988年,《致西绪福斯》再获联合报第十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 小说集《手卷》则获1988年台湾中国时报第十一届时报文学奖之小说推荐奖(此奖乃授与该年在台湾出版之小说集最佳者)。
1990年,则获《八方》文艺丛刊之“八方文学创作奖”。 西西曾得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以作家身份住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她以这种交流对香港年轻的作家更有裨益为由而婉拒了。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渐频密。西西在这期间曾向台港读者转介中国大陆新时期的作家、作品。
2022年12月18日,西西因心脏衰竭离世,享年85岁。[2]
类别 | 作品 |
---|---|
长篇小说 | 《东城故事》 |
《美丽大厦》 | |
《我城》 | |
《鹿哨》 | |
《候鸟》 | |
中篇小说集 | 《草图》 |
短篇小说集 | 《胡子有脸》 |
《手卷》 | |
《母鱼》 | |
《春望》 |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
散文集 | 《交河》 |
《花木栏》 | |
诗集 | 《石馨》 |
译介外国文学作品集 |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 |
类别 | 作品 |
---|---|
长篇小说 | 《东城故事》 |
《美丽大厦》 | |
《我城》 | |
《鹿哨》 | |
《候鸟》 | |
中篇小说集 | 《草图》 |
短篇小说集 | 《胡子有脸》 |
《手卷》 | |
《母鱼》 | |
《春望》 |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
散文集 | 《交河》 |
《花木栏》 | |
诗集 | 《石馨》 |
译介外国文学作品集 |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 |
书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春望 | / | / |
候鸟 | 2020年5月 |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
手卷 | 2016年1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城 | 2010年1月1日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2010年5月1日 | / |
/ | 交河 | / |
书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春望 | / | / |
候鸟 | 2020年5月 |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
手卷 | 2016年1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城 | 2010年1月1日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2010年5月1日 | / |
/ | 交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