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临床上可有腹痛不适、大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1.腹痛不适 约75%的病人有腹部不适或隐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常位于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阑尾炎发作。如肿瘤位于肝曲处而粪便又较干结时,也可出现绞痛,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约50%的病人有食欲不振、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现象。
2.大便改变 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与癌肿溃疡形成有关。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3.腹块 就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可发现腹块。这种肿块可能就是癌肿本身,也可能是肠外浸润和粘连所形成的团块。前者形态较规则,轮廓清楚;后者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一旦继发感染时移动受限,且有压痛。
4.贫血和恶液质 约30%的病人因癌肿溃破持续出血而出现贫血,并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甚至全身恶液质现象。
机体康复治疗除包括手术后早期床上活动、散步、做操、打拳、适当家务等“积极的休息”,饮食调理以及保肛手术后的提肛锻炼。提肛锻炼适用于保肛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不易区分和控制的患者,可在手术2~3周后,每天做100次左右的肛门收缩动作,以及尽可能长地维持肛门收缩的动作,这样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一般来说,保肛手术后肛门功能的完全恢复要在手术后半年左右。
康复治疗的另一方面是心理康复治疗。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结肠癌后,精神压力很大,心情烦躁不安,对治疗效果忧心忡忡,缺乏信心。尤其是一些需要安置人工肛门的患者,认为手术后会对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不便,以致于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会抱有绝望的态度。有的家属因担心患者了解自己疾病后不能接受,采取隐瞒的态度,从而使患者更加增加了对疾病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另外,手术后也可以采用生物免疫治疗 作为康复期的辅助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是通过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抑制肿瘤、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残余病灶,防止复发和转移,提升机体免疫力,加快机体的恢复。
自我止吐及处理
恶心呕吐时,将准备好的容器置于伸手可及处。一旦有恶心呕吐感,自我诱导产生不会呕吐的意念;呕吐时,侧卧以防误吸。呕吐后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清理污物,用温开水漱口。然后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充分卧床休息。
饮食调整
化疗期间病人食欲不振,营养状况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合理饮食有助于维持营养平衡。原则上化疗时无需忌口,但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一。以少量多餐代替三餐/日,进食时细嚼慢咽。
二。饭前漱口,进餐时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助于消化。
三。尽量选择冷或室温的食物,以免被食品的热气所困扰。
四。多饮清水、冰凉饮料,可缓和胃部不适。
五。根据自己爱好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豆类、水果、蔬菜、面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