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泳曾称“胸泳”,也称“蛙泳”。竞技游泳姿式的一种。比赛项目之一。模仿青蛙游水动作而取名。游进时人体俯卧水面,两臂并拢前伸,随之向两侧对称划开、向后向内依次呈弧形划水路线,至胸前迅速向前回伸完成划水。两腿同时屈膝、收腿,翻脚掌后对称向侧后方作弧形鞭状蹬夹水。要求腿臂始终在水下动作。一次划臂配合一次蹬腿和一次呼吸,构成一个完整动作周期。因游进动作节奏强,间歇省力,头部能露于水上,便于掌握方向,是长途游泳的基本姿式。
入水飘浮前进以鼻将气快要吐完之际,先以五指并拢,微凹掌心为点,以肩关节为轴,将点对称性地同时在左右肩部下方之45度的斜面上。转一圈后,再回到原点,为一循环。还可以理解成转成大倒“心形”之又后又回到原点。掌的运动轨迹分为“分、划、收、伸”四个阶段。
收手到胸前时,抬头以口快吸气约一秒,手掌由胸前往前伸的时候,脸又埋入水中以鼻吐气,上肢伸直时须让已伸直并拢的全身飘浮前进约一至三秒,再连接下个手脚动作循环。手分划之后,脚就紧跟着缩收。
以脚跟为点由并拢飘的状态画个「倒V」字形,逐渐分开到与肩同宽,当两脚跟与肩同宽时,紧接着以髋关节为轴,以脚底掌向外下后方推蹬水,大约斜后方45度,蹬直了两脚约成90度的夹角,紧接着用最大的力道将脚掌内缘与小腿板直并拢来产生全身飘前进大的推进力。当脚蹬并时,同将两手往前伸直(掌手向下)就衔接了手脚同时伸直飘的原动点;也完成了手脚的一个联合动作单元
用手掌的位置来指挥单元配合韵律呼吸节拍,同时把手脚的动作节奏化,并且以约一至三秒时间手脚全身伸直地飘浮前进来连接各个动作单元,就可以连续游蛙泳了。
俯泳是一种古老的泳姿,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两千到四千年前的中国、罗马、古埃及,就有类似这种泳姿。例如埃及人曾在草纸上描绘过游泳的人像。从人像的动作结构来看,这是俯泳的技术动作。1875年8月24日著名游泳运动员马修·韦布采用俯泳姿势横渡英吉利海峡,历时21小时45分。
俯泳比赛 十九世纪初蛙渡泳是第一种在游泳比赛中被采用的泳式。随着比赛的频繁进行,相继出现了侧泳、爬泳等。由于俯泳速度慢,所以在比赛中游俯泳的人越来越少了。直到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才把俯泳和其他泳姿分开,增设了男子400米俯泳项目。第四届奥运会改为200米俯泳。1924年又增设了女子200米俯泳。到1968年第十九届奥运会又增设了男女100米俯泳项目,并沿袭至今。1924年-1933年期间,俯泳最大的革新是划水结束后两臂由水中前移改为由空中前移,但仍采用俯泳的蹬夹动作,出现了俯泳的变形——蝶泳。1936年国际游联对俯泳规则作了补充,允许在俯泳比赛中采用蝶泳技术,于是蝶泳取代了俯泳。
在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200米俯泳比赛中,只有一人采用俯泳技术。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200米比赛中,运动员全部采用蝶泳技术。蝶泳正式列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在1952年。当时规则还允许俯泳可以采用水中潜水游进。由于潜泳阻力小,能充分发挥臂力,速度快,于是到1956年十六届奥运会上几乎所有的男子俯泳运动员都采用了长划水的潜水俯泳。当时日本运动员古川以2分34秒7的成绩创造200米世界新纪录,我国优秀运动员穆祥雄也采用潜水俯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第十六届奥运会后,国际泳联重新修定了规则,宣布取消“潜水蛙泳”,只允许在出发和转身后做一次划水和一次蹬水的潜水动作,而整个游程中禁止在正常水面下潜泳。于是水面蛙泳又得到了恢复和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