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直观

知识直观

中文名 知识直观
领域 教育学
类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电化教学
目录导航

类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现场参观等,都是通过实物直观的途径为理解知识提供感性材料。在这种感性材料基础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的关系比较切近,有助于提高理解的正确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很快地发挥作用。因此,实物直观具有生动性、鲜明性和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实际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特征,容易成为强烈的刺激,而本质属性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在观察实际的杠杆时,杠杆的外在特征很容易觉察,而支点、动力及动力作用线与动力臂、阻力及阻力作用线与阻力臂等有关杠杆的本质属性却难以突出。同时,由于感性材料往往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难以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历史朝代的演变,原子、电子的结构等都难以通过实物直接感知,所以还必须同其他直观形式结合使用。

(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对各种图片、图表、模型等的观察,均属于模象直观。由于模象直观能根据教学需要使实物的特征放大、缩小、着色、变静为动、变动为静、虚实互换。因而模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例如,利用地图或模型,可以把某一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置于学生的视野之内(缩小);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子核与电子结构(放大)。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不如实物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总有一定距离。为了使得通过模象直观而获得的知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有关情景及人物形象的领会;在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时,对有关历史人物事件和有关地形地貌的领会等都需要借助于言语直观。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动、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4)电化(视听)教学

电化(视听)教学是指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一系列现代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利用电化(视听)教学,可摆脱时间限制,可放可停,可以放大,可以缩小。根据需要,可将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特写,它可以重复,且生动形象。例如,利用幻灯或电影胶片,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原子、电子的结构等;还可以利用故事片的形式再现历史的情节和用记录片的形式显现各地的风光等。电化(视听)教学也可看作是一种模象直观,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教育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即软件较难制作,水平要求较高,所以教师个人往往不易置备。

策略

(1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模象直观虽与具体实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实物的本质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对掌握花的构造的不同效果。该实验把学生分成能力相等的两组:一组为实物学习组,一组为挂图学习组。实物学习组的学生,实际到花园去观察各式各样花的构造;挂图学习组只在教室内根据放大了的挂图来学习花的构造。两组学习时间相等。事后以有关花的知识与实物辨认两种方式来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结果发现挂图学习组在两方面的成绩均较实物学习组为优。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实物学习组的学生受到过多无关刺激的干扰,不能从众多的刺激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要素,不能很快地把握到要点。以上实验说明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

(2 )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借助于言语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的直观结果需要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所以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言语描述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并对所学习内容进一步加工、改造和说明。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形象的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因此,依据教学任务,我们应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结合方式。如果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

(3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正确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可使重要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注意、感知的重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① 强度律。这条规律表明,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楚地感知到。因此,在制作演示直观教具时就应当考虑到直观对象的大小、颜色、声音等刺激的强度能使全体学生都清楚地感知到,这样才能提高感知效果。例如,教师讲课时的声音不仅要让所有学生听清,而且还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② 差异律。在教学中,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制作和演示直观教具时,应当用背景把知觉对象衬托出来,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对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在设计板书时,可通过字体的变化,颜色的不同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知识本身来讲,可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③ 活动律。在不动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因此,要善于在变化中呈现对象,即通过活动性教具(如电视、电影等)进行教学,使教材成为活动对象,容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④ 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授、板书、挂图演示时要注意各感知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在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感官参加感知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有经验的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仅让儿童看字,还让他们动嘴念,用手写(书空)。这就是利用了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的协同作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识信息的保持,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形式。

(5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前提,教师在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学生观察活动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所以,每次观察前,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哪里是观察的重点,哪里只要一般了解,这样才能得到好的观察效果。

②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或观察顺序。观察可以按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按由近及远,由远及16 近的顺序。选择什么样的观察方法,要根据需要确定,不能顾此失彼。

③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观察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要观察对象加以分析,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分析得越仔细,观察得越全面越深入。

④ 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要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在观察结果后,运用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总结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口头的、也可以是图表、图解的。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主动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认真。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例如,当我们从鲤鱼、鲫鱼、黄鱼等鱼类中抽出了鱼类的本质属性之后,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鱼是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行动靠鳍的脊椎动物”,这就是对“鱼”这个概念的概括。进而,我们还可以把“鱼”这个概念推广到所有鱼类中去。由此,通过概括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具体的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可见,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