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性贫血

中文名 慢性炎症性贫血
发病原因 炎症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积累
发病机制 炎症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积累
目录导航

概念

慢性炎症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也称炎症性贫血(AI),表现为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红细胞生成时可利用铁量减少,红细胞的生成速度减慢。ACD铁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炎症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积累,造成可循环利用铁量减少;其次肠道铁吸收的减少在ACD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1]

病因

慢性炎症性贫血主要是铁代谢紊乱和铁纳入红系前体细胞异常。炎症因子诱导产生铁调素增多是慢性炎症性贫血的关键。如机体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a、BMP水平升高,炎症细胞因子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引起铁调素转录增加,血清水平升高。铁调素水平增高,使铁输出通道关闭,导致单核巨噬细胞再循环铁阻留和胃肠道铁吸收减少。

因此炎症性贫血不是缺铁,而是铁利用和铁代谢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补充铁剂是不理想的,过多铁剂的摄入产生铁过载,导致毒性发生。

 [2]

临床表现

炎症性贫血导致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迟钝。正常生理状态下,EPO表达与组织氧张力和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随着贫血加重,血红蛋白浓度下降,EPO呈对数值上升。而炎症性贫血(AI)患者则表现为EPO反应迟钝,有以下两种形式:①相对于贫血的严重程度,机体生成EPO不足;②在相同EPO浓度条件下,幼红细胞增殖反应低下。[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AC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铁代 谢检测。

①存在慢性感染、恶性肿 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而又排除这些疾病 本身引起的失血、肾功能不全、骨髓侵犯或放化疗导 致的骨髓受抑。

②一般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轻- 中度贫血,由于红细胞生成受损,网织红细胞水平减 低。

③血清铁(serum iron,SI)降低(必备条件)、转 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正常或降 低(一般大于15%)、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正常或升高、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 sTfR)正常、转铁蛋白正常或降低。④ 骨髓铁染色可准确反映机体铁储存状况,ACD骨髓 检查支持点主要表现在:红系无明显代偿增生;铁粒 幼细胞减少;细胞外铁增加。

诊断指标

①转铁蛋白饱和度<20%,血清铁蛋白(SF)>100ug/L为炎症性贫血。

②转铁蛋白饱和度<20%,血清铁蛋白在30~100ug/L,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logSF>2为缺铁性贫血合并炎症性贫血,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logSF<1为炎症性贫血。[4]

治疗

①在临床,炎症性贫血主要治疗原则是治疗基础病,然 而当炎症反应呈慢性、很难控制或诊断不明时,输 血、静脉补铁和EPO可以改善病情。

②炎症性贫血补铁需要谨慎,只有在炎症性贫血合并明确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下或者EPO治疗时造成功能性缺铁时才需要补铁。

③新的治疗策略抑制IL-6活性和调节 Erythroferrone-铁调素轴,可用于炎症性贫血。

④乳铁蛋白(Lf)通过肠凝集素-1介导的内吞作用内化,并转运到抑制IL-6合成的细胞核中。作为级联反应,IL-6合成的抑制恢复了Fpn/Cp介导的铁从巨噬细胞向血液循环的输出, 细胞内激肽水平的降低,既可引起铁蛋白合成的抑制,又可引起TfR1的上调,从而恢复网状内皮系统与血液的生理铁平衡。

⑤一般炎症性贫血为轻度或中度的贫血,不建议输血治疗,长期输血会导致铁负荷过多、肾移植时易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致敏和其他输血不良反应。仅在某些比较严重的贫血情况下,如合并大量失血的炎症性贫血或血红蛋白<70g/l时需要输血。[5][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