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鱼(3)面鱼是北方夏天常见的一种面食,在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又称为“锅走(方言里蝌蚪的发音)”,形状似小鱼或蝌蚪。在早期,面鱼主要是用玉米面粉制作的,现在面鱼主要是使用小麦面粉做成的,工艺相对玉米面鱼有很大改进,口感也提升许多。能用单一的面粉做出爽滑可口的面鱼,也可以说是北方人在面食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主料:面粉
辅料:醋、辣椒、蒜
面鱼(4)1、和面。和做手擀面一样,先取小麦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碱面,加水搅拌,揉成较硬的面团。
2、洗浆。在较大的锅或者瓷盆中加水将面团洗成面浆,知道最后剩下纤维状的东西。
3、熬煮。将洗好的面浆倒入锅中,如果面浆太稀的话,可让面浆沉淀一会儿,适当倒去上层的清水,再倒入锅中熬煮至稠糊状(保证已熟)。前面这三步和凉粉的制作一样。
4、面鱼成型的一步。将“井”字架搁在盛有凉清水的盆子或锅上面,中间放上底部有均匀圆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较大的漏勺代替),那大点的勺子将熬好的稠糊装物舀到漏盆里面,用勺子在漏盆中边滑动挤压让其通过圆孔,这样一条条光滑的面鱼就落入清水中。
5、将醋或者浆水炝一下,炒一些小菜,准备好蒜泥,辣子。
6、加上各种准备好的配料,一碗清凉爽滑可口的面鱼就做成了。
待面鱼冷却后,再用漏勺捞起,涳掉里面的水,最后倒入碗中。
捏面鱼(3)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再把蒸熟后的面鱼放冷,着色加彩,描线点睛。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自然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在着色加工的基础上,再用文火烘干,便可将面鱼当工艺品收藏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
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治,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这种捏面鱼的活动在五寨便流传开来。 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五寨县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互竞技巧,已成为普通风俗。
捏面鱼,有着吉庆的含意。五寨县地处黄河东岸,捏面制鱼形,有着“鲤鱼跳龙门”、逢凶化吉、百事通达的含义。
在五寨县境内,农历七月十五送面鱼还有些讲究,那就是这一日内提篮的、挑担的、抬盒子的、骑驴的,东来西去,南来北往,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鱼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鱼造型,已经发展到捏小摩托车、小汽车、大象、斑马、海豹等多种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