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6)在社会收藏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具备一定专业经验,和达到相当收藏规模的收藏人,被称为收藏家,他们收藏书画、陶瓷、钱币、赏石、玉器、红色、书报刊、扑克牌、工艺品、票证、古典家具、文房之 宝、体育纪念品、民族艺术品、烟酒茶艺、.汽车、紫砂艺术、国际艺术品等。
投资增值:例如 艺术品、名画、古董等。
个人喜好
考古,分为机构收藏家和个人收藏家。前者如博物馆、学院。
参考资料,例如作家与旧报纸、杂志、地图等。
社会地位象征,例如皮草、钻石。
一忌缺乏恒心,朝三暮四。一个有水平的收藏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很可能半途而废。
二忌好高骛远,门类求全。必须集中目标,选好自己的收藏对象,在收藏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先粗后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珍罕稀品。
三忌犹柔寡断,丧失良机。收藏之物,一旦看中,就应当机立断。须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种教训,比比皆是。
四忌粗心大意,盲目购进。目前古玩市场鱼龙混杂,收集藏品,必须细心谨慎,特别对较为珍贵之物,更要仔细从事。
五忌玩物丧志,影响本职。业余收藏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而要摆正位置,不能本末倒置。诚然,无癖难以搞好收藏,但业余收藏不要影响本职工作,玩物不丧志,是当今收藏新风尚。
六忌不遵法规,不讲道德。收藏者必须遵纪守法,切不可见利忘法。人品重于藏品,为了藏品而丧失人品,是违背收藏道德的。
七忌只藏不学,夜郎自大。收藏贵在研究,只藏不学,与保管员无异。小有成果便炫耀自己,不求进取,更是井中之蛙。
八忌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不少收藏家将自己的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众,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乐趣,甚至捐赠给国家,更能使他精神上得到愉悦、满足。集得藏品束之高阁,不发挥其社会效益,无异于抓住金钱不放的守财
通常都认为收藏家是富人,他们不会贫穷。有钱、有闲、有品味是对他们的印象。没错。他们是有钱人,藏品动辄就几百万甚至上亿。但是。也有真正视收藏品为生命的藏家。特别是那些只是靠着本人微薄的工资生活的收藏家,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节衣缩食来支撑收藏事业。
他们贫困,我之所以说他们贫困而不说他们贫穷,是因为他们不是穷,而是真正的富。是精神世界的富,是将来政策变化后真正的富。用困来代替穷,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他们在收藏事业上遇到的尴尬和无奈,就像是四堵墙,将他们围在里面,出也出不去,走也走不脱!
这些贫困收藏家首先遇到的困惑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国家直到现在还没有一部收藏法,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规范管理并约束,没有法律的具体规定,首先意味着民间收藏合不合法的问题。
再一困惑是话语权问题。长期以来,体制内的专家学者(或者掌握行政权力的人)把持着话语权,他们说真即真,说假即假;他们的论据不是让人心服口服的科学鉴定,而是所谓的馆藏标准。
下一个困惑是藏品的流通问题。世人都知道流水不腐的道理。藏品价值在流通中才能得到体现,价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一个收藏家,倾全家之力,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与财力收藏的大量藏品,由于流通的限制,只能让藏品沉淀在自己家的床底下,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奴。
民间收藏家踊跃参与 “抗战珍存”
老唱片、彩色画报、烟画片、捐赠证书、创刊号……将我们带到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收藏家们也乐此不疲的介绍着自己的收藏经历,以及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冯收藏家忠宝带来了珍藏20多年、两册近200张相片。他向记者展示一张日军机轰炸上海居民区的照片时尤为激动:“这幢建筑是当时位于老北站附近的军事管制楼,附近都是居民区,照片定格在了炮弹碎片四溅的一瞬间。作者则是由一名日本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另一侧的高楼上被派遣摄制的。”
冯忠宝,上海人,在日本学校从事过管理工作,精通日语。收藏的两册老照片皆是“8·13”时期的,其中一册由一名日本海军陆战队队员摄制。冯忠宝告诉记者,那时候在日本雅虎看到,没多考虑就以7、8万日元的价格买了下来,看重的就是这册影集大多都是记录上海的。同时,他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当时日本人的暴行。
收藏家冯树华带来了5张老唱片,也都是有关抗战题材的。其中一张名为《起来》的黑胶唱片尤为珍贵。《起来》源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唱片的序由宋庆龄所作。另一张《1·28》记录了上海滑稽戏鼻祖江笑笑与鲍乐乐的方言说唱,描述了当时日军侵占上海,百姓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惨景。
入围的一系列红色文献丛书则是由收藏家葛卫东提供的。该套丛书由大成出版公司发行,详细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投降的过程。此外,一系列的创刊号更是珍贵,如《战时旬刊文摘》、《支那事变画报》、《四行孤军纪念特辑》等。收藏家冯建忠说:“这些实物让我们了解日军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也看到广大民众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热情,我很乐意把藏品拿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真实历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