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富于才华,喜爱文学艺术而又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过主人公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和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
小说以第一人称描写,叙述者马塞尔患有重度失眠症,经常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年幼时的体弱多病,敏感异常。小说开头主人公回忆起童年时在贡布雷的生活片段。一个夏天晚上,邻居斯万先生,没有斯万夫人奥黛特陪同,来看望叙述者的父母。叙述者睡前等不到母亲的亲吻,心里非常难受。一年冬天,他把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这味道使他想起他童年时在莱奥妮姨妈家里。在贡布雷家,有两条步行小道,一条通往斯万家,称为斯万家之路,另一条通往盖尔芒特府邸,称为盖尔芒特家之路。斯万先生在剧院里结识了交际花奥黛特·德·克雷西,事实上是一名高级妓女,一开始斯万先生不喜欢她,后来逐渐爱上她。维尔迪兰夫人觉得斯万令人厌烦,便不再邀请他。
他在贡布雷见万见漂亮的希尔贝特·斯万,经常同她一起玩耍。一天他收到希尔贝特的来信,她请他到家里来吃点心,他如约赴宴,在斯万家听到别人谈论阿尔贝蒂娜。旧日同学布洛克带他去嫖妓。妈妈桑向他介绍一位名叫拉谢尔的妓女。后来希尔贝特在刻意回避他,两人的感情日渐淡薄。两年后,外婆带着他和女仆弗朗索瓦丝同去海滨城市巴尔贝克,外婆向他介绍了维尔巴里西斯侯爵夫人,并乘车出游,认识了侯爵夫人的外孙罗贝尔·德·圣卢。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圣一卢后来成为希尔贝特的丈夫。马塞尔经由画家艾尔斯蒂尔认识了阿尔贝蒂娜·西蒙纳,马塞尔渐渐爱上了她。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回到巴黎后,父母亲盖了新房子,大伙一起讨论新房子的议题。这时发生了全法国沸腾的“德雷福斯事件”。 圣卢在东锡埃尔服兵役,男主人翁想去探望。由于圣卢的牵线,在歌剧院,在东锡埃尔府邸,在韦尔珀里齐夫人的繁华沙龙中,马塞尔受到优厚的款待。一日男主人翁陪外婆到香榭丽舍大街散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发作。不久去世。马塞尔的母亲知道他暗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男主人翁参加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晚会,见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他心里暗暗爱慕着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还结识了夏尔吕斯男爵。
马塞尔第二次来到巴尔贝克海滨,偶然遇到阿尔贝蒂娜,又恢复了亲密交往,两人在舞会、花园和游乐场中尽情欢乐。最后马塞尔还是决定娶她为妻。此后两人在巴黎同居,阿尔贝蒂娜跟一个名叫安德莱的女子很要好,马塞尔怀疑她们有同性恋关系,后来此事得到证实。于是他想离开她,却无法痛下决心。一日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给他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
阿尔贝蒂娜离去后,男主人翁从此没有她的下落,后来从蓬当太太的电报中得知她骑马不慎摔在树上撞死了。这使他想去寻找别的女人。母亲带马塞尔到威尼斯旅行,仍然时常想起阿尔贝蒂娜,不久母亲回到法国,马塞尔一个人留下。他收到吉尔贝特的信,说她已跟圣卢结婚。但后来圣卢竟爱上了男提琴手莫莱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圣卢在前线战死,男主人翁一直待在疗养院,有一回见到夏吕斯,是一名同性恋,常往来于同性恋旅馆,男伴男爵是性虐待狂,经常鞭打他。夏吕斯是亲德份子,常在林荫道上散布失败论。大战结束后,男主人翁来到盖尔兰特王府门前,又回想起吃浸泡在茶水中的玛德莱娜小蛋糕的那种口感,又遐想到威尼斯,他想:“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交际场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决定用文字将这些回忆记录起来,找回了失去的时间。
作品背景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由此可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追忆似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 在斯万家那边
第二部 在少女们身旁
第三部 盖尔芒特家那边
第四部 索多姆与戈摩尔
第五部 女囚
第六部 女逃亡者
第七部 重现的时光[6]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19世纪末年和20世纪初年。1907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1908年他开始动笔,几经周折《追忆》刚刚出版了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承担出版《在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的格拉塞出版社暂停出版工作,格拉塞本人住进了医院。这样已经在格拉塞出版社排版的《盖尔芒特家那边》再也不曾问世。不得不放弃眼看即将实现的出版之梦的普鲁斯特,失望过后再次打破作品已有的相对狭小的篇幅。1919年他应此部小说获得任龚古尔文学奖,奠定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小说的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在1921年和1922年出版。1922年11月28日,普鲁斯特因病过世。小说的第五部(1922年)、第六部(1925年)和第七部(1927年)成了他的遗著。
马塞尔
追忆似水年华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少女阿尔贝蒂娜,发现阿尔贝蒂娜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婚后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阿尔贝蒂娜
马塞尔之妻,两人经由画家艾尔斯蒂尔认识,两人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后结婚。但婚后马塞尔发现阿尔贝蒂娜仍与一女子保持同性恋关系,非常痛苦。后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给他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阿尔贝蒂娜离家后骑马摔死。
马塞尔·普鲁特斯马塞尔·普鲁特斯(Marcel Proust)[7],是二十世纪法国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8]在法国以及西欧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普鲁斯特于1871年7月10日出生于巴黎市郊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对周围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异常敏感,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1892年同别人合办文艺杂志《宴会》,发表短篇故事与随笔,后来集成《欢乐与时日》,内容多半是儿童时代的回忆。1895年他获得文学士学位,在图书馆任职,但由于儿时的旧病复发,只得休养同时,他开始写作自传体小说。然而,在此期间,他的父母先后于1903、1905年去世,他一面忍受失去亲人的悲伤,一面承受疾病的折磨。在1912年基本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后经数年的修改,于1919年出版单行本。自此,普鲁斯特名声大振,并获得龚古尔奖金,不久又获“荣誉军团勋章。但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22年11月8日,长期患病的普鲁斯特与世。
他代表作为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其它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让·桑德伊》、短篇小说集《欢乐与时日》、文学评论集《驳圣伯夫》等。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1909年起开始创作,历经17年完成全部作品,但出版时并未引起当时文学界和大众的关注,甚至在出版之初,作者要自筹经费出版前三卷。直至作者去世前3年,普鲁斯特才应这部小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从此享誉海内外。
从文学价值评价,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20世纪法国文学的新纪元,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认识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对作家的贡献和小说的价值的肯定则是一致的。诚如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兼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
追忆似水年华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1900年至1950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安德烈·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门(1675-1755)的影响。外国作家如毛姆、弗吉尼亚·伍尔夫、纳博科夫、海明威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部作品。
电影剧照《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小说一方面是遵循法国旧传统习惯的圣·日耳曼贵族、盖尔芒特家族的公爵和公爵夫人、盖尔芒特亲王和王妃、公爵的兄弟等。另一方面是新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活跃在沙龙里的帮闲人物:斯旺及其情妇、交际花奥黛特、富裕而有文化教养的凡尔杜兰夫妇、外交官、医生、艺术家等。两个对立的社会,原来并不融洽,资产阶级很难跨进古老贵族的门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复杂的联姻关系,鸿沟逐渐被打破。斯旺死后,奥黛特成了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凡尔杜兰太太过去不被贵族家所接纳,成了亲王夫人。作者在贵族闭塞和悠闲的环境中窥视到了衰败景象,从大资产阶级庸俗狂妄中看到了一种畸形社会的画面。虽然作者在描绘这种种画面时,并没有用尖锐的谴责之词,但从他笔锋转向下层人民时所表现出的好感中,又能体味到他的褒贬之意。那个在上层人家服务多年的老女仆弗朗索瓦兹,虽然满口乡下土话,脑子里有不少迷信和禁忌,但她勤劳、纯朴,有着乡下人的聪明机智,是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之一。小说除了描写上流社会的生活外,还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者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逝水年华》所写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法国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历史阶段。随着垄断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一部分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对昔日的荣华不胜惋惜,产生了浓厚的颓废情绪。作品中的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和思想情调。普鲁斯特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他一方面厌恶这个因子,对这个圈子的庸俗迂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早在他中学时代出版的《欢乐与时日》的小集子里,他的这种思想就已开始流露。法国著名进步作家法朗士在这个集子的序言里说他描写的是没落的贵族社会,是“趋于黄昏的悲哀的美”。普鲁斯特出身子贵族阶级,看到了这个阶级的庸俗、腐朽和必然“夕阳西下”的结局。但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属于这个阶级的范畴,他对这个阶级的衰败没落感到惋惜,怀有同情,他写出这部书的情调是低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没落阶级唱出的一曲挽歌。而且,由于作者深受柏格森的影响,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运用于作品中,出现了一种以神秘的直觉能力, 即以直接的、直觉的理会能力来对抗理性的逻辑的认识。这便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格格不入了.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出来的作品虽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披露没落贵族的腐朽和黑暗,但决不可能是全面的、彻底的。
《追忆似水午华》是20世纪20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小说意识流学派的代表,它在对个人心灵深度的开掘方面而达到前人未有的高度。《追忆似水年华》的对象和主题是“自我”,作者侧重的不是外在生活环境的变迁和人世沧桑的变化,而是偏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行文是类似散文体的回忆录似的小说。普鲁斯特用他纤毫毕现的细腻笔触来探索“我”的每一个细微感受,去捕捉思想上或情绪,最细微的波动,并借助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重叠地展现似水流年,抒发作者对故人、恋人利往事的怀念,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个身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感悟。同时作者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从而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因此小说中时序颠倒交错,情节结构松散多变。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
电影海报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对他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没有意义,现实从回忆中形成,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儿时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玛德琳糕点泡在茶里,边喝边吃点心所感到的乐处,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时空的叠加,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
巴尔扎克这部长篇小说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普鲁斯特往往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回忆。关于小马德兰点心激起童年回忆的叙述颇能代表普鲁斯特的特殊于法。“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这种茶点是主人公小时到他姨妈房内请安时吃过的,尝到味道,往事便浮上心头:“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按主人公分析,“气味和滋昧却会公形消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体回忆的大厦”,于是,贡布雷的大街小巷、花园和往事都从茶杯小脱领而出。此外,一注阳光照射在教堂钟楼上,引起主人公一系列感受、联想和回忆:一个乐句使他回忆起站在荆棘篱笆前的少女;雷雨的傍晚传来丁香的香味。使主人公回忆起故乡山楂树篱的美景;在盖尔芒特家的石子路上,他回忆起威尼斯的一段往事。普普鲁斯特把心理学通感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无疑是—种创新。既然是回忆,就必然与时间相连。普鲁斯持创造了一种“时间心理学”。他力图抓住情感的无限丰富性,将各种感觉、回忆、意念的网络所产生无比丰富的实感捕捉住。为了将人的一生感受记录下来。小说必须具有一定时间跨度。这不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记录,而是不同时刻的总积聚,也就是说,由无数个个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组成人的一生。
普鲁斯特运用时序颠倒手法,在叙述不同时间呈现的现实时,普鲁斯特没有采用按时间顺序发展方式。他认为这是平板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已“不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到时间”。他让人物在不同时间中显现,因为时间和空间孤立起来会妨碍人们认识字物的个质,正如变换角度可以看到景物的全貌一样,变换时间和空间能反映出人的全貌。斯万的心爱本来是主人公听说的事,发生在他出生之前,但这个故事放在前面叙述,主人公长大后与斯万家来往,并与斯万的女儿恋爱,却放到后面去叙述。主人公时而讲述盖尔芒特夫人家的事.时而跳到无关的事情上去,然后又问到正文上来。普鲁斯特说:“时间难道不就是它向我们显现的那样是一系列没有联系的事件吗?”在他看来,回忆一个人、一件事,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而是交叉反复、颠倒错乱地进行的,在事件的衔接中,看不出什么必然联系,但从整体来看,这并不妨碍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普鲁斯特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这种“时间心地学”:“对我来说,我喜爱的工具宁可说是望远镜,而不是显微镜。”他进一步加以说明:“也许这就是用来对准时间的望远镜的意象,因为望远镜使肉眼看不见的星星显现出来,而我力图使下意识呈现于意识中,这些现象已被完全忘却,有叫处于非常遥远的往昔。”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虽然是现代派作家,但他的语言风格深受蒙田、塞维尼夫人和圣·西蒙等法国古典作家的影响,有着旷达、高雅、细腻、婉转的特点。小说充满繁复重叠的长句与和和谐多彩的句型,两者相辅相成,起着平衡和多变化的辅助作均。长句与细腻曲折的感情宣泄相适应,而和谐多彩的句子与优美、柔和、自然、机智的表达方式相合抡。
《追忆似水年华》中有大量繁复重叠的长句,它们往往长达十余行。繁复是指结构而言,或者副句有好几个:条件副句、原因副句、状语副句等等;或者连接穿插关系从句,或者用插入句,并用破折号、冒号、分号来延长句子。重叠是指表达的意思而言。普鲁斯特经常从一个想法引申到其他想法,有时分几个句子来表达,有时以一个长句涵盖一切。这就像一棵大树伸出众多的枝桠一样,形成繁茂的枝叶,蔚为可观。相对的,普鲁斯持喜欢采用长段落,小说中常见几页不分段。 这种层层叠叠、曲曲折忻、枝蔓丛生、结构严密的长有两种功用。一是它适合台对内宇宙的描绘。人的观念和感情干变万化、细微曲折;人的思路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有时从一个主要想法派生出各种想法,有时各种想法会纷然杂陈,有时会向时出现矛盾的两种想法。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长句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前人的心理描写写多半用短句,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而普鲁斯特则力求在一两个长句中写山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二是长句适于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的涌流既有理智的,也有潜意识,有的相互联系,有的互不连贯。长句能起到兼容并蓄的作用,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长句带来的是慢节奏,普鲁斯特是个喜欢沉思的作家,乐于周详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围绕某种感情长篇累牍地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