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十二咏(3) 雍正皇帝胤禛一生写诗不多,有关圆明园的题咏只有 60余篇,写于康熙朝的则更为少见,其中冠以景名者仅有一组集景诗“园景十二咏”,而这正是我们探究圆明园早期形象的主要依据。“园景十二咏”诗,收录于《雍正御制诗文集》卷二十六,也就是他作为皇子时的诗集“雍邸集”之六,大约成诗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十二咏”之目分别是:深柳读书堂、竹子院、梧桐院、葡萄院、桃花坞、耕织轩、菜圃、牡丹台、金鱼池、壶中天、涧阁、莲花池。这里所咏的十二景,从清宫档案和乾隆御制诗注中,我们可以确知其中十景的具体所在,即有六景在后湖周围,两景在后湖西北,另在后湖直北和福海西岸各有一景。具体说就是:“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三景,正是后湖东岸自南而北的镂月开云、天然图画和碧桐书院;“涧阁”正是后湖北岸的慈云普护;“菜圃”、“金鱼池”正是后湖西岸的杏花春馆和坦坦荡荡;“桃花坞”和“壶中天”都在后湖西北的武陵春色;“耕织轩”是在后湖直北的水木明瑟;“深柳读书堂”则是福海西北山水间的 双鹤斋即廓然大公一景。还有“莲花池”可能在曲院风荷或长春仙 馆一带,“葡萄院”则可能在九州清晏一景。
镂月开云,原名牡丹台,它在康熙末年即为四皇子胤禛的花园圆明园的主要景观之一,以遍植牡丹花而著称。镂月开云殿南临曲溪,殿前牡丹花特盛。
康熙五十八年(1719),胤禛题咏《牡丹台》诗云:
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台斜。
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
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
国色谁堪并,仙裳锦作霞。
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六十一年(1722),圣祖在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几次驾临牡丹台观赏牡丹。其中最后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圣祖在牡丹台赏花之时,不仅有四皇子胤禛侍奉,而且他正是在此地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即胤禛之第四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圣祖非常喜欢这位小孙子。这实为康、雍、乾三朝天子历史性会聚一堂之处,被传为佳话。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圣祖喜欢弘历,才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正如乾隆九年(1744)御制《镂月开云》诗所云“犹忆垂髫日,承恩此最初”。牡丹台又因为这一独特的经历而格外引人注目。
竹子院位于镂月开云之北,西临后湖,建自康熙朝,后来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天然图画,亦俗称五福堂。胤禛所撰《园景十二咏》中,即有《竹子院》诗云:
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
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
香气侵书帙,凉阴护绮栊。
便娟苍秀色,偏茂岁寒中。
胤禛在即皇帝位之前,特别喜欢居住于竹子院中的朗吟阁。朗吟阁为天然图画北邻之三间南向两层楼阁,内檐悬挂雍正本人的御书“朗吟阁”匾。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幅胤禛在朗吟阁的画像,称为《朗吟阁胤禛像》,为胤禛30多岁时的面貌。
“朗吟”之名取自道教神仙吕洞宾的诗句“朗吟飞过洞庭湖”。胤禛崇奉道教,朗吟阁之名亦取自道教的意境。
梧桐院建自康熙年间,后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碧桐书院。碧桐书院的园林植物以梧桐而著称。《园景十二咏》中有《梧桐院》之目,诗曰:
棹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
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
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
只应金井畔,好借凤凰骞。
梧桐院西南临后湖,为一处环山带水的园林。本景园林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庭院组成。其中主院居中,前后三进,有门殿五间,前宇三间,正殿(亦称前殿)五间和后殿五间。
涧阁一景,建自康熙朝后叶,后演变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慈云普护。胤禛的《园景十二咏》中即有《涧阁》诗目。《涧阁》诗云:
平桥依麓转,一带接垂杨。
阁峻横云影,栏虚漾水光。
度香花外厦,挹翠树西廓。
倚槛看飞鸟,披襟引兴长。
胤禛还是藩王时,就非常崇尚佛教,他不仅喜读佛典、研讨佛理,与僧人常来往,还自称“居士”,大开法会。同时,他也用礼佛来掩盖自己参加争夺皇位斗争的野心。涧阁后来成为清朝帝后园居时常来拈香拜佛的寺庙之一。
菜圃建自康熙年间,后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菜圃由杏花春馆、春雨轩、涧壑余清、得树亭、镜水斋、赏趣、吟籁亭、杏花村组成。胤禛所撰《园景十二咏》即有《菜圃》诗目。《菜圃》诗曰:
凿地新开圃,因川曲引泉。
碧畦一雨过,青壤百蔬妍。
洁爱沾晨露,鲜宜润晚烟。
倚亭间佇览,生意用忻然。
在这首诗中,胤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富于生活情趣、与世无争的“农夫”。这也是他掩饰自己谋求君位的方式。
金鱼池为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建自康熙后叶,后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坦坦荡荡。《园景十二咏》中有《金鱼池》诗,云:
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
藻映十分翠,圃围四面虗。
泳游溪涨后,泼剌月明初。
物性悠然适,临观意亦舒。
金鱼池的前宇素心堂,应为康熙朝所建,并有雍正御书匾“双佳斋”和“知鱼”亭。在汉文化体系中,金鱼是富余、吉祥的象征。乾隆四年(1739),本景定名为坦坦荡荡,池周舍下有锦鳞数千头,这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的绝佳之处。
桃花坞是一处摹仿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本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可以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本景建自康熙朝后叶,初命名桃花坞,后改称武陵春色。胤禛的《园景十二咏》中,诗歌《桃花坞》、《壶中天》即是吟咏这一景观的作品。《桃花坞》诗曰:
水南通曲港,水北入回溪。
绛雪侵衣艳,赪霞遶屋低。
影迷棲栋燕,声杳隔林鸡。
槛外风微起,飘零锦堕泥。
从雍正四年(1736)起,皇四子弘历被赐居于桃花坞。本景东南部石洞内题“壶中天”,为雍正御书匾。此地叠石成洞,中为清潭,周围散置亭轩。胤禛作《壶中天》诗云:
峰峻疑无路,云深却有扉。
鹤闲时独唳,花静不轻飞。
洞里春长驻,壶中月更辉。
一潭空似镜,碧色动帘衣。
“壶中天”石洞内有座观音洞。壶中日月长池东南殿一间前有抱厦一间,悬挂雍正御书“洞天日月多佳景”黑漆地泥金番花铜镀金字匾。匾芯长1.22米,宽0.29米。此景的组成部分还有紫霞想、小隐栖迟、桃花洞、桃花坞、桃源深处、清会亭、清秀亭等。桃花坞所营造的“世外桃源”意境,折射出胤禛本人对与世隔绝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向往。这也是他隐藏自己对储位野心的手段之一。
耕织轩位于后湖之北,后演变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胤禛题诗《园景十二咏》中有《耕织轩》,其诗句云:
轩亭开面面,原隰对畇畇。
禾稼迎窗绿,桑麻窣地新。
檐星窥织火,渠水界田畛。
辛苦农蚕事,歌诗可系豳。
尽管《耕织轩》一诗精心取景,对此地最初的景观作了描述,但当时的具体景观布局不详。耕织轩一景的主体就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的三间风扇房。这是中国古代园林引进西洋人工喷水机关的开端。此景由水木明瑟殿、印月池、钓鱼矶、知耕织等组成。这种布景又和胤禛将自己扮演成“农夫”的策略一脉相承。
深柳读书堂建自康熙后叶,后改称廓然大公,亦总称双鹤斋,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这一景观位于福海西岸,主景居西北隅山水间,是一处园中园。胤禛所赋《园景十二咏》中,即有《深柳读书堂》诗目,其诗句云:
欝欝千株柳,阴阴覆草堂。
飘彩拂砚石,飞絮点琴床。
莺啭春枝暖,蝉鸣秋叶凉。
夜来窗月影,掩映简编香。
深柳读书堂以柳为胜,由双鹤斋、廓然大公、采芝径、天真可佳楼、环秀山房、芰荷深处等组成。入关之后,满清皇族十分认同和提倡汉族传统文化。清朝皇子自幼即受到严格的教育,胤禛也不例外。
莲花池建于康熙末年,后演化为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曲院风荷、长春仙馆。此景位于后湖与福海之间,系一处仿自杭州西湖的风景园林,主要由北部小型庭院与前边的九孔石桥及大片荷池组成。这处景观由曲院风荷、洛伽胜境(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四围佳丽等组成。胤禛所作《莲花池》诗曰:
云锦溥新露,纷披映柳塘。
浅深分照水,馥郁共飘香。
姿美天然洁,波清分外凉。
折花休采叶,留使荫鸳鸯。
长春仙馆一景,建于康熙末年,初名莲花馆,本为莲花池的一部分。该景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由长春仙馆、绿荫轩、丽景轩、随安室等组成。
自雍正七年(1729)起,长春仙馆成为皇四子弘历的赐居之处。在乾隆十三年(1748)前,此地仍为乾隆帝孝贤皇后宴息之所。
“九洲清晏”为圆明园内最早建置的景点之一,也是胤禛的“龙兴之地”。《园景十二咏》之一的《葡萄院》所描述的景观可能就在九洲清晏。《葡萄院》诗云:
纡回深树里,一水暗通舟。
乳汁香兼润,冰丸滑欲流。
阴铺青叶护,架络翠藤稠。
西域传奇种,园丁献早秋。
从表面文字来看,身为亲王的胤禛仍然是咏景抒情。但在雍正初年,圆明园扩建为皇帝的御园时,“九洲清晏”增建为帝后日常起居生活的区域。后来,清高宗乾隆皇帝取《禹贡》九州之说,将“九洲清晏”改称“九州清晏”。这里开始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力中枢之地,在中央政治体制的运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