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说到要发展创意农业,就不得不提创意农业产生的背景,即为什么要搞创意农业、要建立科技农业园区以及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这是因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1、 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点,① 农村人口比例高,城市人口比例低(给出比例)②地区不同,城乡人口比例差别大,一般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当地总人数比例小,落后地区比例大(没法形成大区域内的经济良性循环,导致更大的 贫富差距)。 2、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主要体现在两点:①农村人均收入和城市均收入差距悬殊;②不同地区的农村收入相差也较为悬殊。 (二) 粗放型农业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比较,我国农业仍是一种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就是说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 贡献率低,目前我国的贡献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约为60%-80%;另外一个是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是由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低、机械化程度低、以及水的利用率低导致而成的。 (三)经营规模较小 发达国家的 家庭农场规模都较大,少则几公顷,多则几百公顷。而我国农民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难以推广机械化作业,农机拥有量少,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四)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在中国,“创意农业”一词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 厉无畏在两会上第一次提出,“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 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厉无畏对自己提出概念的阐释。
在2009年12月的的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上,中国创意农业价值研究报告隆重发布,提出了关于实施中国创意农业的富民计划,并给出了如何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对策。与会者一致认为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法国模式: 法国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巴黎的创意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 公路网,由各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德国模式: 德国创意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性的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 休闲农庄和 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 荷兰模式: 荷兰创意农业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荷兰借助于发达的 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 奶制品,使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荷兰创意农业重点发展具有 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 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日本模式: 日本创意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 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 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 绿化环境的需要。 美国模式:
美国创意农业的特点 1、重视教育,积极提高国民农业创意性。 2、拥有高科技生产工具,并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