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

中文名 喀斯特作用
其他名称 岩溶作用
目录导航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喀斯特作用   英文名称:   karst process   其他名称: 岩溶作用   定义:水对 可溶性岩石( 碳酸 盐岩、硫酸盐岩、 石膏、 卤素岩等)以 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 崩塌作用为次的地质过程。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地学(二级学科)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

简介

  喀斯特作用(Kasitezuoyong)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 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在中国又称 岩溶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解作用是化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可溶性岩石包括 碳酸盐、石膏和岩盐,但是分布面积最广的是碳酸盐,只有在碳酸盐地层中才能发育 宏伟壮观的 喀斯特地貌。纯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是很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碳酸盐的 溶解度才能增大。其化学过程是:雨水中的CO2或土壤中的CO2与水作用形成碳酸,即   中。总的 化学反应式如下: 上式随CO2含量变化而发生正、逆反应,CO2增多CaCO3溶解增强,CO2减少到一定量,水对CaCO3溶解停止,CO2再减少,则水中溶解的CaCO3再重新沉淀。 石灰岩被含有CO2的水溶蚀并带走,这就造成了石灰岩分布区 地上地下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可能因水中CO2含量减少,而使水中的CaCO3发生沉积,这就是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

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主要是岩石的性质和 地质构造。岩石的性质主要是指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岩石的成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构成石灰岩的矿物以 方解石为主, 白云岩以 白云石为主。一般情况下,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比 硅质灰岩易受溶蚀,硅质灰岩又比 泥灰岩易受溶蚀。岩石的结晶状况和结构不同也影响它的溶解度。实验证明,结晶颗粒越细,相对溶解度越大,细晶质、 隐晶质结构的石灰岩相对溶解度较大;不 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鲕状结构的石灰岩,相对溶解度很大。岩石的 孔隙大、小、多、少直接影响它的透水性,孔隙度越大的岩石,透水性越好,发生溶蚀的速度也就越快。 岩层的 产状和破碎情况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强度。在褶皱、背斜的轴部,纵向张 节理发育,有利于水的 垂直流动,溶蚀较快;在两组节理交叉部位也有利于溶蚀作用;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层破碎带部位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有利于溶蚀的发展,常沿这些断裂形成大溶洞。 气候因素   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水的溶蚀力强。据计算,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石灰岩的溶蚀量为北方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10倍左右,温度、气压对水中CO2含量有影响,也与水对CaCO3的溶蚀有关。 生物因素   动植物可向土壤中供给大量的 有机质,有机质的氧化与分解可产生许多CO2,土壤中CO2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含量高过百倍以上,这对促进CaCO3的溶蚀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一些低等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能分泌酸类物质,直接腐蚀和破坏岩石。 水的流动性   一般说来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溶蚀力强,因为静止的水达到饱和之后就失去溶蚀能力了。水的流动性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降水量大的地区, 水循环快,溶蚀力强,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少,循环慢,溶蚀力微弱。地下水的运动,除与地表供给水量多少有关之外,还与岩层的破碎情况、岩石的通透性有关。在断裂破碎带上地表水向下渗透,垂直运动很快。在达到 地下水位以后,水流速 滞缓,但在破碎岩层中流动就较快。水流动得越快,对岩石的溶蚀能力就越强,而地下水的流动又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

相关条目

   喀斯特    喀斯特湖    喀斯特地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