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拼音 xiǎo ér yí niào
小儿遗尿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和一些医生并不认为尿床是一种 疾病,也无需特殊治疗。而专门从事小儿遗尿症的专家却认为, 儿童尿床不应忽视。
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正常婴儿及幼童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但如果5岁或5岁以上的儿童多次发生入睡后无意识排尿,每周达2次以上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而清醒状态下则无此现象,则应被视为异常,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夜遗尿症。
小儿遗尿症
1.免疫系统:
易 感冒发烧,易患各种传染病,直接危害机体。 2.皮肤关节:
皮肤干燥、过敏、 皮肤病、 盗汗(夜间睡中出汗)、 自汗(白天不自主出汗)、手脚易出汗、 腰疼、腿软无力,甚或两腿的长短粗细有差异。
3.心理方面:
羞愧、自卑、内疚、胆怯或胆小、恐惧、焦虑,久而久之,引起人格变态,表现性格内向、孤癖、不合群、神经质或有暴力倾向等。
4.发育状况:
隐睾、隐裂、 疝气、 包茎、 小阴茎、小子宫、囱门愈合晚、走路晚、说话晚、身高体重差,严重危及生长发育,若错过治疗时机,将遗恨终身,还将累及后代。 日本厚生省儿童治疗中心5年观察1270例尿床儿童发现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cm。
5.生殖功能:
少精、早泄、阳痿、不育等;月经不调、 闭经、 排卵障碍、更年期提前、不孕等,直接影响生育及性功能。
小儿神经性尿频,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独立性疾病特点,尿频,每3—19分钟一次,多数患儿每小时约4—6次。尿急,说要小便不能忍耐片刻。年龄一般2—11岁,病程一般在20天到至2年之间。
体格检查和尿液常规化验、尿培养均无异常发现,晚上睡觉后而尿频,尿急症状消失。小便次数基本正常。由于尿频、尿急,患儿十分苦恼,较大患儿整天为小便而奔跑,较小患儿经常尿湿裤子。由于尿频及穿湿裤子可继发 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关于小儿 神经性尿频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神经机能是一神经机能性疾病,由于机能失调导致代谢障碍,产生血酸症和尿酸症,长期刺激膀胱 三角肌引起 尿频尿急的临床症状,化验检查常规正常而PH值偏酸,充分说明尿液是酸性。此病的治疗原则,首先纠正血酸及尿酸症,同时纠正中枢神经的失调,用扩胱缩泉片治疗,使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使 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从而达到减少排尿次数增加膀胱尿液蓄积作用,故治疗小儿 神经性尿频有明显的效果。小儿 神经性尿频对患儿食欲影响不大,常被忽视,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一旦发现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感染,而误用抗菌治疗无效。小儿神经性尿频是
诊断标准
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 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
2.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 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遗尿症医术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症,单纯性和诊治复杂性遗尿症。其中单纯性遗尿症指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强烈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费用复杂性遗尿症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下泌尿系统症状这里,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强烈。儿童最常见的是原发性单纯性遗尿症。
1.尿失禁其尿液自遗而不分寐寤,不论昼夜,出而不禁,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
2. 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 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炯然有别。
治疗小儿遗尿的关键三步
遗尿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选择卫生部门认可的专门研究治疗 遗尿病的专科医院,因为这一类医院,大多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不会误诊误治病人。二是系统,即应用正规治疗方案连续治疗,遗尿症属于慢性疾病,起病慢恢复的也慢,所以遗尿症的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用药,切勿半途而废。三是综合治疗,生活管理也很重要,只有按时用药,认真做功能训练,服药期间禁忌生冷,遗尿症才有可能完全治愈。中医【三元回春疗法】疗效显著。
小儿遗尿症为什么在冬天或阴雨天加重
什么是遗尿症?
遗尿症,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如3岁以下小儿遗尿并非病态,这是因为3岁以下如大脑排尿中枢发育未健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所致。若3-5岁以后仍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寐自遗,则应视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夜间,也可在白天较少见。
遗尿症有哪些症状?
遗尿患者尿床前睡眠昏沉难叫醒,家人强拉下床,他常这儿转转,那儿站站,抓身扰挠头,神志迷糊,不知所措。家人叫其尿时,尿不出或 尿不尽,往往随后上床睡一会,便尿床了。尿床后患儿受湿受冻,晚上睡不好,白天活动易疲劳,学习无精神,有时受别人责备,受朋友嘲笑久而久之,内心受到严重伤害,使从小活泼爱动,爱说话的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变得烦躁易怒,性格古怪;变得胆小怕事,遗尿虽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但他能影响儿童间交往,影响患儿睡眠学习生活,影响儿童大脑智力发展,它是一种隐性杀手。
儿童尿床的常见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一人有遗尿史,儿童发生遗传性遗尿的几率为44%;若父母皆有遗尿史,则遗传几率为75%。这种情况大多发生男孩中。
2)疾病及生理因素 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 脊柱裂、 脊髓损伤、骶部 神经功能障碍、 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都有可能引起遗尿,但因疾病引起的遗尿所占比例较小。
3)精神因素 包括儿童白天玩耍过于疲劳、兴奋过度;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心情焦虑、紧张不安、偶尔一次尿床后收到父母呵斥甚至体罚等。
4)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没有给儿童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有的妈妈给儿童使用一次性纸尿裤的时间过长,以至于不能让患儿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没有半夜叫患儿撒尿的习惯。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患儿唤醒后,让患儿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而这是患儿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小便,这样患儿就不容易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反射。
5)患儿睡眠过沉 一般来说,尿床的患儿晚上都睡的很沉,不易被叫醒,甚至尿床都不知道。当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睡觉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而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的命令,因此有的患儿夜间尿床前常常做梦找厕所。
6)环境因素 包括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患儿入睡前饮水过多等都会造成患儿尿床。
遗尿症病因病机传统中医认为:
1)由于小儿身体虚弱,先天 肾气不足,膀胱虚冷,气化失职,通调水道功能失常而发生遗尿。
2)脾 肺气虚,脾不能散津归肺,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失去约束功能,发生遗尿。
3)亦有由于对小儿照顾不周,训练不当,小儿时多用尿不湿,有尿随时随地尿,日久天长影响膀胱贮藏存量,影响膀胱泌尿反应的形成,影响排尿习惯的形成,这也是遗尿原因之一。
4)此外,亦有因憋尿不及时排尿,滞碍 膀胱气化,尿液久留化生湿热,湿热客于膀胱,也可造成遗尿,尤其8-9岁儿童更为多见。
遗尿症其症状因人而异:
其症状因人而异:
1)、轻重不一,轻者一周一次,或1月一次,重者每日一次,或一夜几次 尿床,健康欠佳,劳累,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可使症状加重;有时自动减少或消失,又可复发,约30%有的呈间断性尿床,有的呈持续性尿床(尿床)持续数月,数年。患儿可于3-5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人持续,也有一部分人持续至青春期或成人。
2)、尿床前睡眠昏沉,难叫醒,家人强拉下床,他常这儿转转,那儿站站,抓挠头,神志迷糊,不知所措。家人叫其尿时,尿不出或尿不尽,往往随后上床后睡一会,便尿床了。这事"您说急不急!"
3)、患儿平时易动,多汗,身体多有偏瘦,干事活动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心。
4)、患儿遗尿夜间多于白天,且多在上半夜。
5)、 睡觉姿势多为爬或蜷卧式。
6)、有些患儿脾气古怪,烦躁易怒,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或耐力,信心不足,胆小怕事,性格内向。 (可能伴有多动症、抽动症疾病)
7)、遗尿多在冬天或阴雨天加重。
遗尿分型
遗尿临床分为原发性(功能性)遗尿症和继发性( 器质性)遗尿性。
所原发性(即功能性)遗尿症:是指因为家族遗传,患儿疲劳 睡眠过度,或因精神过分紧张,或者因为大脑 中枢与膀胱尿意神经反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遗尿。
所谓继发性(即 器质性)遗尿症:是指患儿因后天患儿某些疾病引起。如:脑膜炎,癫痫病,脑外伤,脊柱外伤,或因 尿崩症, 隐性脊柱裂泌尿畸形引起 膀胱扩约肌开闭功能失调所致遗尿。
遗尿患儿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对于遗尿患者必须首先排除全身或局部疾病,应详细询问病史,有无尿急,尿频,尿痛等 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深入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情况对患儿的影响,及训练小儿排尿的方法和习惯是否正确等。全身和会阴部检查也很重要,检查包括尿常规、 尿糖、中段尿培养,脊柱X光片,肾 膀胱B超检查等。
继发性遗尿在处理原发疾病后症状即可消失, 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首先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合作,建立信心,坚持憋尿,屏气止尿功能训练。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晚睡前养成温水泡脚、敷脐)绝对不能在小儿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讥讽,处罚等,否则会加重患儿心理负担。中午应适当休息,为增加膀胱容量,可适当有意延长排尿时间,排尿时,争取尽力排尽。晚饭后,不易进行兴奋活动。睡前排尿,睡熟后父母可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叫醒使其习惯于醒觉时主动排尿。
传统应用西药治疗大多有副作用,效果仅为30-40%,停药后易复发,故应慎用,一般用品盐酸丙咪嗪:6岁以下不用,6岁以上从10ug/d睡前1小时服用,渐增至25ug/d,7-10岁可用50ug/d。去氨 加压素:为抗利尿药,以减少膀胱尿量,需持续治疗半年以上,停药后易复发。
中医药物治疗小儿遗尿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