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镜又称古镜,柱顶石高于台基的部分称为鼓镜,鼓镜的尺寸是柱径的1.2倍,鼓镜的边缘与柱顶打的边缘要凿山自然弧线,挖去多余的部分,这道工序叫做“挖鼓脖” ,鼓脖的深度可在十分之一柱径或五分之一柱径之间确定。
鼓镜装饰的图形以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人兰山、五世同转角莲最为常见。
清式建筑柱础石称谓,在官式建筑中普遍使用,因状如鼓,故名。
鼓镜石可分为无鼓钉的素面鼓镜、有鼓钉的鼓镜与有雕饰的鼓镜三种做法,在民间建筑和地方手法中,常见有多种多样的仿照“鼓镜石”的柱顶石造型。
因“鼓镜石”代表了清官式建筑特征,故对于方形柱础,习惯上也称之为“鼓镜石”。
方形“鼓镜石”承载方形柱子,圆形“鼓镜石”承载圆形柱子。
有着3000多年历史、形制多姿多彩的石柱础是中国古建筑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民间俗称“磉墩”,文献谓之“柱顶石”。
柱础主要的功用:其一是将柱身集中的建筑屋顶的荷载分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其二是石柱础高出地面,既可防潮,又可使柱脚免受腐蚀或碰损。
由于柱础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又往往成为匠师们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迁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从简单的线脚、莲花瓣到复杂的各种鼓形、兽形,由单层的雕饰到多层的立雕、透雕,式样千变万化,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
先秦时期房屋建筑大多用卵石做柱础,如安阳殷墟的宫殿遗址。到了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极为简朴。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宋代《营造法式》对柱础形制有具体规定。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在明清官式建筑(包括北京故宫、明清皇家陵寝等)上广泛使用的鼓镜式石柱础以其造型简洁、体格庄重著称,其形制是在硕大的正方体平滑石块上雕出一个凸起的圆盘形状的造型,外方内圆。
柱础本身无一丝装饰,颇有返璞归真的意味。这种石柱础与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筑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础和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鼓磴状柱础完全不同,是朱元璋时代的独创。
它普遍用于明初的官式建筑上,在已进行考古发掘的明故宫遗址、明孝陵等均有发现。其中明孝陵享殿台基上遗留的56个直径约1米的大型鼓镜式石柱础是最为典型的样本,后来随着永乐迁都,这种柱础式样也被带到北京,几乎成为明、清官式建筑柱础的唯一风格,在故宫、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都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