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行车零件中轮组类的一个零件。用于花鼓和车圈的连接,使车轮组可以固定。
通常用的有铁、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这4种,也有其他特殊材料做的。
1.粗细:15G、14G、13G、12G、8G等型号
2.长度:以毫米为单位,每1毫米是一个长度,一般常见的从78mm-320mm之间的常用的。
3.形状:圆形、扁形、麻花形(螺纹)
通常有电镀(CP、UCP、BED)、染色(ED)、烤漆(主要用粉体烤漆成各种颜色)、阳极(可做成各种彩色,但是价格比较高)。
比较常见的是UCP和BED的,ED的很少用,只用于不锈钢材质的辐条上。因为ED的容易生锈。
钢丝的牙纹都是挤压出来的,一般厂家是用搓丝机来搓牙,在修补市场上也有手工的搓牙器来搓牙。
常见的带钩的,是先大头、打弯、切断、搓牙、表面处理、包装、出货。
最早的辐丝式轮圈乃是在1860年代由英国发展出来的,当时的自行车制造者企图以金属来取代以往木制的厚重车轮,因此用数根钢丝将花鼓及轮圈予以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将人体腿部踩动踏板而施加於花鼓的转动力,藉由钢丝的传递而带动轮圈产生滚动,使自行车得以前进;二方面则可以利用钢丝在花鼓与轮圈之间形成支撑,用以承受车架、零组件及人体的重量。
车轮之辐丝数量可分成24、28、32、36及40条,主要的排列方式分为辐射式及交叉式。辐射式的排列方式由中心的花鼓以辐射状的排列方式形成连接,并使该辐射式的辐丝以角度等分的方式,在钢圈与花鼓之间形成支撑与连接。交叉式的排列方式,是将花鼓及钢圈之间的辐丝,以相邻的数根形成交叉之排列的方式形成连接。交叉式的辐丝排列方式又可以分成两边锷环相同排列及两边锷环不同排列。
本研究对现有的不同辐丝排列之车轮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其排列规则,同时从中探讨其他种可能之辐丝排列方式并测试探讨辐丝预力叉法及其刚性的关系。不同的辐丝穿法,会影响车轮的径向、侧向与旋转刚性。以实验及电脑模拟方式进行不同辐丝排列方式车轮的刚性大小之比较,以便选取适当辐丝叉法及正确辐丝预力,提升自行车负载与传动性能,使往後系统研展与成本控制能更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