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堡

坞堡

中文名 坞堡
类型 民间防卫性建筑
目录导航

历史

坞堡,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坞堡也可以算是一种地方自卫武力,后来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

史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特点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

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即望楼,其形象可见于河北安平逯家庄汉墓的壁画及陶质明器,如出自广州麻鹰岗、甘肃武威雷台及河南睢阳东庄东汉墓的陶质明器。

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堡门一般辟于南墻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墻的北端。

分类

按照分布的地区和设置的由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分布在内地﹐是地主豪强聚集宗族乡党﹐依山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割据一方。这种坞壁实物现已不存﹐只能从出土的陶城堡略知其建筑梗概。陶城堡为一有墙围绕的方形城垣建筑﹐前后开门﹐门上和堡的四隅建有楼橹﹐略如城制而规模甚小﹐与坞字本意如库城小障相符。内置陶屋表示城内有住宅。另一类是西汉时为了屯戍在西北无险可守的地带筑城据守而修建的(如汉代关塞建筑)。

分布范围

不限于中原或汉族地区

坞堡分布范围极广,并不限于中原或汉族地区,自卫性质的坞壁聚垒遍布于中国各地,这是坞壁在地域上广泛分布的特点。 

多在山林川泽地带或易守难攻之地

坞堡既是为逃避战乱而建,故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山林川泽地带。例如,洛水流经的檀山,“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一合坞,“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此外,如云中坞、合水坞等坞名所示,坞堡一般建在易守难攻之地。

影响

当时北方城市因为战乱而荒芜,唯依靠坞堡务农以自给,所以坞堡在北方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业占据经济生产的主要地位。南方则相反,商业与城市比较发达。因为坞堡是宗族乡党为单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大大加强了乡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强宗大族以巩固政权,构成了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

考古发现

2013年6月,在汝州市马庙水库景区入口处的谢湾村,一处奇特的古寨遗址被发现。当地文史专家考察后认为,这一古寨选址和架构非常独特,非近代人所为,可能是汉代的坞堡。寨子上面有许多汉代的瓦片和砖块,说明寨子在汉代曾有建筑群存在。在一个地势险要的独岛上,上有坚固的建筑群守护,下有地下堡垒备患,与汉代的坞堡结构非常吻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