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舞(5)绸宽约0.9~1米,长4~8米。绸舞所用的绸带分长、短两种。短绸一般用于秧歌等民间歌舞中,舞者一手拿短绸,一手执扇配合舞动,有的舞者双手各执一短绸舞动,欢快活泼。舞长绸时绸的一端系着木棍,舞者握着木棍舞动长绸,配合各种步法和舞姿,舞出“小八字”、“大八字”、对花”、“波浪花”等绸花。绸舞中手臂的上下左右运动使绸带似高山流水,手臂的划圆动律更让绸带形如漩涡,是绸带占有了人体所不能及的空间,使舞者的表演更有张力。舞动的红绸,极大地延展了舞者肢体语言的运动范围,与舞者的体态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形象,从而进入一个仅凭单纯的肢体运动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
1951年,长春歌舞团将传统的长绸舞和东北秧歌融为一体,创作演出了《红绸舞》,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一等奖。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及戏剧家欧阳予倩舞的长绸,不用绸棍,而用双手舞绸,还能脱手抛接,技艺高超,堪称绝活。
绸舞(2)《红绸舞》:是1950年由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解放战争捷报频传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将蓄积已久的喜悦释放出来。群众街头秧歌运动成为新流行文化的生力军,尤其是在陕北和东北地区,炽热的舞蹈革命浪潮通过对这一舞蹈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持续高涨。可以说《红绸舞》是对街头文化的一次完整的加工、提炼、总结和升华。它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充满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烙印。
《飞天》:该舞是我国第一部根据敦煌壁画中香音女神(“飞天”)的形象创作的舞蹈作品。编导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舞蹈中长绸舞的技法,以凝练的舞蹈语汇、抒情浪漫的手法,神形并茂地将“飞天”的形象再现于舞台。舞蹈格调高雅秀丽,注入了作者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北京舞蹈学院将其列入大专班的实习剧目。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这个舞蹈“体现了戴女士处理人体造型和舞台空间结构的非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