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
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首先要明白,“恋父”并非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说明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要让这种依恋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明白家庭之间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后,以一个成熟女儿的身份来看父母。实际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对于父母而言,我们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我们必须“心理断乳”,不再像个小女孩那样将父亲当作神话来依附。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挣脱了自己吐的“丝”,我们接着要学会的是如何面对生活。爱情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从来都不会是完美的,都可能是磕磕碰碰的。能够领略爱的美妙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接受不完美、愿意冒险并且能够为爱负责的人,恋爱之前,他或者她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开自己心中的“情结”,然后,让爱做主,引领自己的身心到达快乐和幸福的彼岸。彼岸有多远并不重要,因为风景其实早在旅途中。
“至于能不能找到像父亲或者老师的人,”结束咨询之前,我对桑妤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真正去爱的能力……”
性的教育
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
行为配合
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与你相撞的人,正是你内心深处希望的恋爱对象,那么,他多大?是什么样子的人呢?这个测试可以帮你检查你有没有“情结”。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3.叔叔型
你有恋父情结的可能性比较大。仔细想想,你与长辈的相处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恋爱与择偶呢?如果有,就要马上调整了;如果没有,那么就在合适的大龄人群中寻找能够给你安全感的恋人吧,只要处理得当,任何模式的爱情都可以快乐幸福。
4. 比自己小的人
你属于那种想疼爱别人的人,容?#91;被别人的可爱或纯真所吸引,所以,排行老幺的人应该很适合你,让你的母性得到充分施展。换句话说,有点“恋母情结”的人,也许正是你的合适人选呢!
第一,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
第二,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基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打火机)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他,老师一旦乘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儿童就会大哭,有的甚至用头撞地,直到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了。如若不然,待年纪大了以后,那种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强烈,难以控制。往往在她们长大后,会寻找比自己大的男孩子结婚,甚至会爱上已婚的年长男人。其实,许多女孩子都有这种恋父情结,导致许多女孩子成人后对于成熟稳重能关心自己的已婚男人特别钟爱,以至于发生爱情。
如果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你是谁?”他(她)都会告诉你,他(她)叫什么名字。如果我们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会答错。
这说明,3岁以上的孩子都出现了两项看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首先,通过自己所独有的名字,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他(她)已经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也正是在3 岁以后,孩子能够初步地自己照顾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其次,通过大人的灌输,孩子已经能够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这就是最初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发育到这一步。
可惜,非常多的父母都不知道或忽视了这是第一步,而且是进入危机之门的一步。在3岁到6岁期间,孩子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一方。这时只能有四种可能:恋父、恋母、全恋或者都不恋。
人们习惯上把这看作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自己,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亲得还不够,于是加倍弥补。有些人觉得无所谓,尤其那些感情较好的夫妻,常常觉得孩子亲谁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也就是说,既然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也知道父是男母是女,于是男孩子就需要格外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把父亲当作本性(全体男子)的典型代表,从他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女性化的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3岁到6岁的孩子不会去崇拜高仓健或毛阿敏,他们唯有学习父亲或母亲,将来才不会变成“娘娘腔”或“假小子”。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男孩跟父亲认同,女孩跟母亲认同。如果颠倒过来,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有可能发展为排斥甚至仇视异性,严重的可能形成同性恋的潜在内因。如果孩子“不偏不倚”地依恋父母双方,那么这并不是好事。它表明,孩子弄不清应该依恋谁、学习谁。这实际上跟孩子对父母都不依恋是一样的,容易导致将来“性身份障碍”缺乏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应有的自信、自爱和自律。这同样可能造成“男不男,女不女”,带来“性身份障碍”那样的后果。
许多父母总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当然,真的发展为同性恋的孩子确实为数甚少,但是看看婚恋障碍严重的那些男女,不那么极端的情况都相当普遍。有些小伙子怯于接近女性,有的则有“女性崇拜”或“恐惧女性”情绪,甚至影响婚后性生活。有些姑娘内心企求“丈夫如父亲”式的对象,有的则痛恨自己身为女人甚至扩大为仇视所有男人。追根寻底,都与他们在成长中过分依恋异性父母或谁都不依恋有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父母仍在不自觉地重蹈覆辙。人们总以为爸爸更亲女儿、妈妈更亲儿子是天经地义,却忘了自己格外亲子女的时候,还应该加倍地鼓励和引导男孩去崇敬父亲、女孩去理解母亲。有的夫妻展开“亲情争夺战”,都希望独生子女更亲自己,却忘了自己和孩子的性别。许多母亲自以为看透了男人(其实只是自己丈夫)的“弱点”,立志要亲手把儿子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有时父亲处怕女儿沾上她妈妈的“毛病”。一些夫妻实行“二保一”,如果有个独生女,她与庸碌繁琐的母亲怎么能认同呢?反过来,精神上压倒对方的女强人,又让儿子向父亲学什么呢?最要命是一些自己性别身份就不甚合格的父母,再不注意性别教育,很可能代代沿袭心理上的中性人。
许多父母都注意了,不要给男孩穿花衣服,不要让女孩爬墙上树。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主动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汇在共同玩乐之中。这是孩子“游戏期”性别角色培养的根本“秘诀”。父子共同“骑马打仗”、捉蚂蚁;母女一块儿打扮布娃娃、“跳房子”;这才是有益的天伦之乐。父母过于自我封闭,或者只会买好东西,开发智力,是无法促进孩子的性别认同的。异性成员组成的单亲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家庭无法较好地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
“恋父 、“恋母 情节来自哪里 恋父”、 恋母 恋母”情节来自哪里
恋父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或缺失, 还有过早历经创伤性刺激引起的心理变化, 给当事 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影响和阻碍, 看似年龄很成熟但做事或说话还停留在青春期或是幼 稚,难以适应自己的生活圈子,给自己带来诸多的困惑和无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思维停 滞,又是谁在影响自己的成长? 见过这样的一个来访者,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是很顺利,难以找到自己真爱,刚开始接 触时彼此会很珍惜但在慢慢接触中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疏远自己, 现在让自己对婚姻感到很 是恐惧,害怕谈及婚姻,但又不知道为什么,内心又苛求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通过咨询沟 通,知道来访者小时候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也是很严厉保守,很少与女儿交流,这也让来 访者从小就对爸爸有心的距离, 想靠近寻求依赖但又对爸爸产生隔阂, 就像当事人在咨询中 所说,在恋爱中自己都想不明白,总是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 找到一种寄托和安慰,但在认识接触后,由于自己找的是“父亲”,想在对方身上得到父爱, 想在对方这里撒娇任性做一个小女孩,开始对方还可以接受,但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然后 就是逃离,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当对方在问自己是否爱时,也没有怀疑过,真的 很爱,很享受两人在一起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恋父”,换个角度说也是“恋母” 情节,因为在女孩(男孩)成长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母亲)实现心理分离,这包括父 (母)亲对女(男)孩父爱过多或太缺乏,或者是因为父母本身的原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的 痛苦 还有就是孩子过早失去父母的爱或成长中父母一方的缺失,常常会让孩子将对父母的 爱情感转移到现实中的某个人身上, 或是小时候经受大的刺激和挫折, 特别是针对孩子自尊 和意识方面给孩子内心留下创伤, 父母经常吵架或是对孩子的指责和抱怨都会不经意间在孩 子心底留下烙印,在孩子慢慢长大后在某一时刻就会唤醒,让孩子难以接受和遭受折磨,这 里或多或少作为父母都难以推脱责任, 就像当下所谓流行的婚外恋或是找不大的成年人, 他 们不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而是内心深层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 需要时间来重新认识和理 顺, 而不是所谓的大道理就可以让当事人挽回, 因为他恋的这个人或他内心的小孩一直跟随 自己左右,或者说当事人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 在孩子童年或小时候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缺失, 常 常拒绝或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特别是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发展不好, 在慢慢长大分离就 会让孩子感觉到焦虑,没有安全,即使走进婚姻,对爱人的索取也是更多的呵护和关爱还有 包容,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能够感受他身上的压力和无奈,一直不能满足,一直在抱怨别人的 不是,希望对方能够多一些时间陪陪自己,希望别人能够另眼相看自己,希望自己是大家的 中心,个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照顾,但又有谁有这份耐心呢? “情节”不等于“爱情”,一份成熟的爱不完全是建立在“情节”的基础上的,想拥有属于自 己的真爱,想得到内心的那份苛求,首要是让自己“破茧而出”,解开自己内心的情节,让一 个崭新的自我出现在大众面前,告别“小孩子”的情节,以成熟的心态去寻觅属于自己成熟的 爱。 当自己困惑无助时,不是纠缠在自己的怪圈中,能够及时跳出来寻求帮助,让心理老师 协助自己理顺自己的思绪,找回属于自己的真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