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状沙拐枣

头状沙拐枣

中文名 头状沙拐枣
命名者及年代 Schrenk,1481
植物界
蓼目
双子叶植物纲
亚科 蓼亚科
沙拐枣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头状沙拐枣头状沙拐枣灌木,高1-3(4)米,自基部分枝,径通常2-8厘米。茎和老枝淡灰色或黄灰色,常有纵裂纹;幼枝灰绿色,节间长1-4厘米。叶线形,长约2毫米;叶鞘膜质,与叶合生。

花2-3朵生叶腋,花被片卵圆形,长2-3毫米,紫红色,有淡色宽边,果时反折。果(包括刺)近球形,径10-30毫米,幼果黄绿色、红黄色或红色,成熟果成淡黄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瘦果椭圆形,扭转,肋凸起;刺每肋2行,基部稍扁,分离或稍连合,中下部或近基部2-3分叉,每叉又2-3次2-3分叉,末叉硬或较软,极密或较密,伸展交错,或多或少掩藏瘦果。花期4-5月,果期5-6月;新疆吐鲁番栽培,8-9月为第二次花果期。[1]

产地生境

自中亚引入,中国甘肃、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和新疆(吐鲁番)引种栽培。[1]

头状沙拐枣既耐风蚀和沙埋,也很耐早。因它枝条茂密,阻风作用强,因而积沙也多,甚至在风沙将近埋没灌丛,仍能很快萌发出新梢。头状沙拐枣头状沙拐枣

繁殖方法

头状沙拐枣头状沙拐枣(3)播种:在果实成熟后很易脱落,应及时采集种子。育苗的圃地要选在盐碱轻、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条件较好的沙土或沙壤土上。播种宜在秋末冬初和早春,也可在夏季。春播前种子须先催芽,即在播前半个月用冷水浸种3天,然后掺混3倍的湿沙堆放在向阳处,待少数种子冒出白尖,即可用以播种。冬播行距30厘米,覆土3-5厘米,每平方米落种50-60粒,每公顷用种子150千克左右。直播成活率低,一般多不采用。

扦插:扦插育苗时,宜用1-2年生枝条作插穗,长20厘米,粗1厘米左右为宜。

栽培技术

育苗初始2-3月内应灌水1次,以后可不再灌水。在缺水地区不宜夏播育苗。

植苗密度以每公顷1500-2500株为宜,以1年生苗为佳。苗须具完整的根系,深栽50厘米,栽后灌水,有利成活。若扦插种植,插后灌永,促其成活。4龄以后的头状沙拐枣生长变缓,甚至停止生长,表现衰老,必须采取平茬措施,促其复壮。作法是用镐或其他工具齐根将地上部分完全刨除掉。此项措施宜在植物休眠期、不同年份隔行轮番进行,防止再起风沙。

主要价值

饲用:头状沙拐枣为绵羊和山羊所喜食。春天采食其鲜嫩的枝和果实,其他季节捡食落于地上的枝和果。由于它生长季早,在早春当饲料供应和弥补营养不足,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它也是骆驼的良好饲料,骆驼不仅采食其嫩枝和嫩果实,而且一部分比较粗老的枝条也可供利用。据测定,每公顷所产可食刍料从2-3千克到95千克(干重)。从化学成分看,头状沙拐枣含有较丰富的粗蛋白质和较低的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丰富,矿物质中钙多,磷较低,随着植物的生长,粗纤维含量的增长视条件而有差异。头状沙拐枣在孕蕾期含代谢能8.58兆焦耳/千克,相当于优良干草所含热价,在果期含代谢能只有6.86兆焦耳/千克,相当于低等干草所含热价。所以头状沙拐枣应属于中等或良等的饲用植物。该种灌木具平茬更新复壮特性,平茬后的嫩枝仍可充用饲料。

固沙:其他用途头状沙拐枣是固定流沙、保护环境的良好材料,种植2年后当其植被覆盖度达到50-60%时,可使流沙完全固定。

燃料:该种平茬更新复壮后老枝则可充作燃料。种植3年后的头状沙拐枣每公顷可产薪柴85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