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药王山石刻
省份 陕西省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1]

明隆庆六年(1572年),人们把孙思邈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立于山上,“药王山石刻”因此传名。现存有历代碑石100余通,大都与孙思邈有关。山上建有药王殿,殿内塑有孙思邈坐像,像后有一巨大 石灰岩溶洞,相传是孙思邈为民治病之处。大殿之东,有隋唐时开凿的石窟,窟内有 佛龛7个、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山上有 元代建筑的庙宇。该处已辟有造像碑石陈列馆供参观。

建筑特点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石窟造像中以第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主要景点

古迹名胜有药王大殿、药王坐殿、 《千金要方》 碑亭、孙真人三方碑、孙思邈医德纪念碑、十大名医殿、 洗药池古迹;

耀县魏书碑林:姚文迁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

隋唐 摩崖石刻:东端观音 立像、中部上层观音立像、西边阿弥陀佛 巨像、 关平牵马浮雕、 醉翁石刻字;

南庵: 魁星楼、七间殿、药王手植柏、元殿、 碑廊石刻、晒药场及 遇仙桥等。 

文物遗存

药王山石刻集中在显化台(又称北洞、太玄洞)、升仙台(又称南庵)2处,包括历史名碑、造像碑石和摩崖窟龛石刻造像3部分。

历代名碑共150通。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与诗画等。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两种均为两面刻。《千金宝要》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刻4石。《海上仙方》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枕上记》,第2部分为《养生铭》,第3部分是各种病症单方。这些医药治疗方法和卫生知识,是孙思邈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和自己一生实践经验而汇集的精华,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者有北周天和五年(570)《法师张僧妙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发现。

造像碑石包括清末以来在耀县附近地区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100余通,其中著名者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阿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张和仁造像碑》等。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龛内浮雕佛、菩萨,龛边浅雕天王、供养人。碑上多有刻字。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文物保护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药王山文物保管所,国家多次拨款对药王山石刻进行收集、加固和维修,建立了造像碑石陈列馆,加固了石刻造像,并用石条砌筑了保护墙。[1]

旅游信息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位于陕西耀县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医学家 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