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石浦

象山石浦

中文名 象山石浦
浙江省
面积 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象山石浦   石浦,600余年的渔港古城,位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区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

  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她成为历史上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散落在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海洋文化、渔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历经岁月的家酿酒。

  石浦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建国前,石浦就有北达宁波、上海,南至海门、福建的商、客轮船,是象山县商业最发达的城镇。如今,石浦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国渔业第一镇、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

  碗行街由街上曾有很多卖碗铺而得名,“街道爬山坡,台阶密麻麻”是它的特点。古人用拾级升降的方法,开筑了这段长147米,落差35米的“S”状街道。

《渔光曲》《渔光曲》  福建街由福建人在康熙年间创建。让它出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得奖的电影《渔光曲》。1933年,剧组一行30多人下榻福建街金山旅馆。

  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沿街有商铺100多家,几个别具特色的封火墙,是为防火防盗而建。

  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尽风雨。

  百年老街近年经过修缮,恢复了古色古香的气韵,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中国渔村”的开发,渔山岛“国际海钓节”的举办,“三月三、踏沙滩”的民俗活动,“中国开渔节”的创办,皇城沙滩成了省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旅游事业正带动着石浦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水产城”已成为石浦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以水产品精加工为特色的水产加工企业在石浦蓬勃发展。

  历史上徐福东渡扶桑,据说是从石浦出发。古往今来,石浦人才辈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有天津市长黄兴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已故的亚洲飞人柯受良也是石浦人。

城市发展

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象山半岛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镇域面积126平方公里,下辖54个行政村、8个社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8万人,其中渔业人口2.4万人,辐射周边5个镇乡的10多万人口。南部石浦港港域面积27平方公里,拥有可建港口岸线30公里,深水岸线18.6公里,为“宁波—舟山”港的重要配套港区,现为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2011年实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7.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1亿元,农渔民人均收入14106元,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改革开放最受关注乡镇、省市首批中心镇、省级文明镇、省级旅游强镇等荣誉。2009年12月,石浦镇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批准成为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市建设试点镇。2010年12月,石浦镇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现有工业企业9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2家,201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7亿元(新口径),依托水产品园区、万泰机电城、科技园区、门前塘园区和打鼓峙船舶基地“四园一基地”,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船舶修造为主的三大工业体系。拥有各类钢质渔轮1500余艘,渔业固定资产超过20亿元,水产品年均捕捞量30万吨,渔业产值22亿元,占宁波市的45%以上,名列全国乡镇前茅。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一港三岛、一带四区”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中国渔村和渔港古城已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1年接待游客275万人次,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16亿元,同时,投资50亿、占地6平方公里的半边山“紫象天堂”休闲度假区已开工建设。[1]

历史沿革

石浦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因先民聚落于大金山麓峡谷中,三面环山,以“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石浦。《汉书•地理志》已有内容涉及先民在此耕海牧渔,生息繁衍。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石浦即为所属村落。宋属归仁乡后门保,元设东门巡检司;明属归仁乡三都。明洪武二年(1369)置石浦巡司,隶东门寨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徙昌国卫于东门山。石浦巡司迁往青山头,调昌国之前、后二所于石浦,筑城,“城东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丈,周六百零七丈,辟西、南、北三门”。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扼杀抗清力量,强令沿海居民内迁,石浦所城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复,属归仁乡二十一都。三十三年(1694)城重修,置昌石营,千总防守。雍正年间(1723~1735)驻昌石水师营。道光五年(1826)设宁波府海防同知署。宣统二年(1910)石浦隶昌石镇。民国元年(1912),昌石镇、奠南乡划归南田县,县治迁至石浦,翌年秋仍归象山县。21年(1932),石浦分建东来、南熏、西成、北平4小镇,23年合为东来、金山2镇,翌年再合为石浦镇。30年4月,日军侵占石浦,沦陷近5年。1949年7月,石浦解放,为石浦区区署驻地。1953年省批准为县属建制镇,后曾改称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镇。1973年石浦港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1984年,番头乡并入。1991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二类开放口岸。1992年,石浦撤区扩镇,金星、东门、檀头山3乡并入。2002年,昌国镇并入石浦。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名人

俞士吉(1354—1430): 字周贞,号栎庵,晚号大瀛海客。明初,举为贤良方正,其相貌堂堂,举止清雅,文彩风流,是敢为民请命的卓越外交家和三省巡按。他经历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先后任监察御使、湖广巡按、侍郎右佥都御史等职,政绩斐然。

纪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营商,家道日裕,好施与,行善举,屡捐资建灯塔、桥梁、码头、学校等,曾资助"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语)蔡元培及马叙伦避难福州。民国总统黎元洪赐"孝义可风"匾,世人称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被誉为慈善家。1935年,蔡元培敬题墓碑,马叙伦撰写并书一行九百余字的墓志铭,深得世人称道。

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东门岛人。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宝泰行、大皆春国药号、新协元运输船等。慈母课子极严,兄弟事母至孝,乡里有难,不吝接济,数十年如一日,将辛勤积蓄付办公益事业。兄弟俩利人济世、同心同德、至老不休,诚为难乎其难、时人称"二难"。

柯受良(1952-2003):人称“亚洲第一飞人”,石浦沙塘湾人。这位“飞车硬汉”从艺30余年,拍摄影片数十部,敢打敢拼,飞车特技出色,曾驾驶赛车飞过布达拉宫、飞过金山岭长城、飞过黄河。为纪念他,石浦老街专门开辟了“亚洲第一飞人馆”。

文化

渔文化:石浦的渔港、渔区、渔村、渔民、渔宅、渔盐、渔埠、渔汛、渔事、渔行、渔节、渔商、渔史、渔谚、渔俗、渔具、渔服、渔饰、渔船、渔风、渔食、渔市、渔歌、渔号(子)、渔谣等每个渔字都是一本书,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石浦渔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在前不久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象山共有四项入选,其中以石浦为代表展现渔文化的便有三项: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一个海边小镇,坐拥三项“国”字号文化项目,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海鲜文化:石浦港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国家中心渔港,十八里港湾岛山环屏,五门罗列,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补给物资、桅樯林立、渔火灿烂。特别是海鲜之多,实属罕见。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流向世界,被誉为海鲜王国。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鲜美食,作为全国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鲜是主要组成部分,驰名大江南北。

象山石浦象山石浦海商文化:历史上明州(宁波)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它的市场之开放,商业之繁荣,资本之集中,经营方式之世界性在县内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个早已步入商业化社会和城市化走向的一个商埠。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处海防要冲,调昌国卫守御置前、后二千户所,筑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西)北、南二门之侧。罗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铺二十九,敌台十三。”东南开“濠一百十丈。”下辖石浦巡检司和大金山、后山、前山、下岙、松岙、土湾六烽堠。逢汛期,卫拨游哨兵船防守。清顺治,改置石浦陆、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设官防守,重筑所城。东、北面相接,长约700米。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现在仍存有金鸡山炮台、二湾摩崖、古城墙、古城门、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遗迹。

名胜古迹

石浦港:自北而南折东西走向,呈弯月形,为国家一级群众渔港、二类口岸。渔汛期盛时渔船6000余艘,港内渔船商舶交错,桅樯林立,千舟竞雄。夜晚渔火隐现,星星点点,随波闪烁,美不胜收。

渔港古城: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2005年开发成为中国渔港古城景区,有瓮城、港城沧桑、耕海牧渔等十多个场馆。

皇城沙滩:沙面平展,沙细质纯,海底无乱石。沙滩附近风光秀丽,远山如黛,近岭滴翠,崖下怪石峥嵘,千姿百态。沙滩两端各有鹅卵石滩,如斗、如豆,斑驳陆离,五彩缤纷,为海滨浴场,游览胜地。2004年开发成为中国渔村阳光海岸景区。

半边山:是一个濒临浩瀚东海,三面碧水相拥的小小半岛。因她有半壁冲天的山崖,临海兀立,因而得名为半边山。山崖周边,卵石有滩,礁石丛生,高者其状如冲天之鹰,低者沉浮海面如蛟龙戏海。无论海上岸上,半边山的礁石生相奇特古怪。将开发为滨海旅游休闲胜地——紫象天堂景区。

阳明山庄:位于渔港边延昌后岗山,有主建筑是戚继光纪念堂,还有含放院、晓云楼、群力坊、敬音亭、观音阁等,占地2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青瓦铺顶飞檐翘角,画梁雕栋;龙绕立柱,灯挂翘角;绿树隐映,鸟语花香。

鱼师庙:渔民为感谢鱼师,建立鱼师庙,奉鱼师为鱼师大帝,香火不绝。每当出海或返航,渔民携带妻子儿女,到鱼师大帝前祈祷,求其保佑平安丰收。海江猪不辱使命,每年洋山来临之时,成群结队从铜瓦门入,至庙前,频频跃跃叩头,顿时搅得石浦港海浪飞溅,旋涡四起,蔚为壮观。

此外,还有中街、延昌街、后街、城隍庙弄、后山路等具渔港传统风貌的老街古巷,又有城隍庙、二湾摩崖、古城墙、瑶池冰雪牌坊、花纹山摩崖、金鸡山炮台、全山书院、五眼桥、江心寺、东门天妃宫等反映海防和渔港历史的文物史迹。[2]

地理位置

石浦镇地处浙江中部沿海,象山半岛南端,位于东经121°48ˊ-121°57ˊ,北纬29°08ˊ-29°013ˊ,地处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洲经济区内,是宁波—舟山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北接新桥、定塘等乡镇;西扼三门湾;南与鹤浦、高塘隔港相望;东临大目洋、猫头洋,是象山县南部的区域中心。行政区域由镇本土和檀头山岛、东门岛、对面山岛、半招列岛、渔山列岛等众多岛屿组成,镇本土呈东北-西南走向,带状形态,陆上海岸线长108KM,镇域陆地面积126.06平方公里(含海岛面积19平方公里)。[3]

产业特色

象山石浦象山石浦渔业经济:石浦渔业经济发达,有“海鲜王国”之誉,盛产带鱼、鳗鱼、鲳鱼、墨鱼、黄鱼、梭子蟹、对虾、泥蛤、蛏子等各种经济鱼类、贝类,列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的石斑鱼产于渔山列岛,畅销港、澳。全镇拥有各类渔船(轮)1500余艘,渔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渔船装备实现了科技化、现代化。几年来全镇水产品年捕捞量一直保持在28.8万吨左右,渔业产值14亿元,约占宁波市的40%,名列全国乡镇前茅。石浦不但是水产品产销大镇,而且还是华东地区的水产品交易中心,每至渔汛前来避风、锚泊、补给和处理渔货的省内外渔船在2000艘以上。中国水产城年渔货集散量达40万吨以上,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现已形成集泊位、收购、销售、运输、冷冻、冷藏、渔需物资供应、金融、电讯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90%以上销往华东地区、全国大中城市和台湾省,并出口到日本及韩国。

农业经济:石浦镇具山海、港口之利,物产丰富。种植以水稻、蔬菜、柑桔为主。近年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名特优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大,全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2万亩。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扩大设施栽培面积,优质稻米、棚栽西瓜和外销蔬菜等科技示范坊建设成绩显著。

工业经济:石浦工业门类众多,现有企业650余家,已形成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食品生产、船舶修造为主其它门类为辅的产业结构,分布在5个工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1.66万人,机械制造、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主导产业综合效益明显,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5%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成气候,精深加工发展较快;临港型工业发展前景看好,一批大临港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卓有成效,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被授予“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打鼓峙船舶修造基地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门前塘水产品加工配套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为水产企业后续发展搭建好了平台;昌国盐场区域正积极开发象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众多高科技企业将落户于此。下步,将以水产品园区为依托,打造以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加工为主体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形成销售、初级加工和部分原材料“在外”的生产模式。以昌国科技园区和万泰机电城为依托,打造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机电产业基地。以打鼓峙和门前塘两大园区为依托,打造以船舶修造和石油化工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基地。

第三产业:石浦商贸兴盛,市场繁荣,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古之“闽帮渔市”,现代港口商城,汇拢四方游客,云集八方商贾。建有两个“AAAA”级景区:中国渔村和中国渔港古城。总投资达20亿元的高档休闲旅游项目——紫象天堂落户石浦,正加紧建设。旅游餐饮宾服体系建设和旅游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半岛、开元两座高星级酒店相继开业,旅游商品市场、渔需用品市场等即将投入使用,海鲜城等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建中。“中国开渔节”和“三月三·踏沙滩”活动已成为展示、推介石浦的两张精美名片。以打造“中国旅游强镇”为目标,2009年接待来石游客2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社会零售总额26.65亿元。目前,正按照打造“一港一带三区三岛”的发展格局,建设具有滨海渔港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提升“一港”——石浦港,以石浦港为中心,开发环港游。建设“一带”——环石浦港滨海景观廊带,建设环石浦港高档景观别墅区,开发利用包括东门岛、铜钱礁、小山礁、大网垂礁等石浦港港内岛礁,提升石浦港口旅游城市魅力。开发“三区”——半边山高档旅游度假区、中国渔村、中国渔港古城,将半边山景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单体休闲度假项目,将中国渔村建成中国东海岸最大的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将渔港古城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渔俗文化风情体验区。发展“三岛”——渔山岛、檀头山岛、东门岛。以渔山岛为中心,举办国际海钓活动,打造东海第一钓场;开发檀头山岛,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基地,打造中国的“檀香山”;开发东门岛,建成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渔俗文化村、休闲渔业基地。[4]

社会事业

象山县第二中学象山县第二中学石浦为省级教育强镇,全镇现共有公办学校13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1所——象山县第二中学,职业技校1所,6星级中心幼儿园1所,个体幼儿园36所,共有教职工1000余人,中小学生13400余人,分别占全县的20%、26%。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各1家,其中象山县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唯一的红十字台胞医院。共有医生184人,卫生技术人员350人,病床数2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所,社区医生21人;乡村医疗站28家,乡村医生28人;有图书馆1家,藏书3万余册;文化馆1家,各类文体队伍24支;敬老院、福利院2家,床位170个。农村合作医疗村级覆盖率100%,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大保险参保率9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均达100%。[5]

交通状况

历史上石浦海上交通发达,有“出五门、通四海”之说,民国初年,就有客轮返沪甬,货轮北通辽津,西溯沙市,南达琼粤。现在水陆连贯,交通便捷,镇内形成以渔港路为干线、金山路为横轴,30多条道路横穿纵贯的城区路网,杭甬高速、同三高速经环海南线与镇区连接,距宁波100分钟车程,距丹城20分钟车程。[6]

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动作、功能提升等举措,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石浦建设成为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较强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食品加工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长三角区域特色鲜明的休闲渔港、象山南部和环三门湾重要的区域发展中心、全市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示范点。根据上述功能定位,确定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为:

——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全国渔业大镇和象山南部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强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27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20亿元,渔业产值34亿元,财政收入8.3亿元。

——城乡一体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60%,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1万人,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城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区域统筹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环石浦港和三门湾区域的城乡一体重镇。

——海洋文化更具特色。石浦海洋文化品牌逐步打响,“渔港古城”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渔港文化得到全面展示和拓展,休闲渔港魅力更加显现;“品海鲜、赏海景、游渔港、享海洋文化”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海洋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年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

——渔港功能日趋完善。石浦港综合保护、利用和开发水平不断提高,配套基础设施显著完善,港口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力争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渔港特色不断凸显,渔港品味进一步提升,成为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休闲渔港。

——民生保障全面进步。民生事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民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更加殷实,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7]

政府机构

设三办六局二处一中心,即:党政办公室、农村工作办公室、政法办公室、行政审批局、行政执法局、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财政局、昌国办事处、金星办事处、公共事务综合服务中心。[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