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鲜虾仁250克,蟹黄,蟹肉。
调料:
笋粒, 肥肉粒,黄酒,盐,糖,味精,鸡粉,油,澄粉,生粉。
蟹黄虾饺(6)1.蟹黄蟹肉放入油锅炒香,加入笋粒及 肥肉粒盛起待用。
2.鲜虾仁放碱水少许,与生粉腌制30分钟,取出沥水2小时,用布吸干水分。
3.先放入少许生粉,与虾仁打起胶,再放入黄酒、盐、糖,后放入炒好的蟹黄及蟹肉拌匀,做成馅料。
4.将淀粉用开水调和,加少许生粉拌匀,搓成粉团,拍成薄片,包进拌好的馅料,上笼蒸4—5分钟即可食用。
1. 肥肉煮熟,切成绿豆大的小丁
2. 虾肉去皮去腥线洗净,用厨房用纸拭干水份(很重要,不然水份大,馅不容易黏合在一起),先用刀面平拍一下(别拍太重,一下成泥就不好吃了),再中间切一刀
3. 马蹄洗净去皮,切与肥肉丁大小一致的小丁
4. 将步骤1-3的三样馅料放到一只大碗中,调入盐、鸡精、糖、香油、白胡椒粉和蛋白,加入胡萝卜碎丁和香菜末,用手抓匀,一边抓一边抓起在碗中摔打上劲儿,如果馅黏合度不高,可能就是步骤2虾肉的水份没有拭干,放少许淀粉可以缓解
5. 奶锅中放一锅底儿水,水烧开后关火,立即将澄面和淀粉同时倒入,用擀面杖迅速顺同一方向搅拌(这一过程,一定要快!否则面就不能成团,散了就得重新来了),搅拌成面很有劲儿地粘到一起,用擀面杖一块一块弄出来放到案板上,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用保鲜膜包起来保温保湿
6. 趁热擀皮,揪一小剂儿,用擀面杖擀成薄圆片,包入虾馅,右手从右边开始捏折儿,左手食指送皮,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折儿,包虾饺和包普通的水饺不太相同,一定要小巧精致,即个头小,折均匀切密实;如果实在包不好,也可以像卷一起,两头敞开,两边用蛋白粘一下,表面一头儿放上胡萝卜碎丁,另一头儿放上香菜叶装饰一下,胡萝卜碎丁可以蒸之前就放,香菜叶还是蒸完再放,不然颜色变深,叶片塌了不好看,我这个就是当时没想就直接放进去了~
7. 入锅蒸4-5分钟就可以了~
小贴士
关于材料,多说两句,这里的澄面和生粉比例是2:1,我在网上看到有3:1,还有9:1的,不过我自己在家做发现皮容易破,不知道是我的馅放得多,还是面的比例问题?看来得多试验几次~盐、鸡精和糖的比例是2:3:5,味道最佳~白胡椒粉一定别放多了,不然让胡椒味把虾味都给盖住了~另外,张虎老师还教了一招儿,一般咱们吃的都是鲜海虾,剥完皮去完腥线,先用糖抓一下去腥,如果是冻虾,先用小苏打抓一下,去污而且炸的话容易脆~[1]
色泽微红黄,呈八字型,皮薄光滑,蟹黄味鲜香,虾肉爽脆。
虾饺,透明玲珑,滑爽鲜美。是广东茶楼、酒家的传统美点。广东人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冰,薄如纸,半透明,肉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虾饺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虾饺在制作上较为讲究,将澄面、生粉制成虾饺皮;鲜虾洗净去壳吸干水分压烂搅拌成肉胶,肥肉切成细粒,用开水烫至刚熟,再用清水浸过,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鸡蛋白、细笋丝、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经冷冻后制成虾饺蒸熟。虾饺片薄而半透明,皮内鲜饺馅料隐约可见,形似一梳香蕉。由于外形美观,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深受海内外食客赞誉。近十年推出的鸡粒虾饺、蟹黄虾饺等新品种更受食客的青睐。
菜品特色
色泽洁白晶莹,饺子形态美观,胚皮口感柔韧,馅心鲜美可口。
菜品起源
虾饺始创于20世纪初广州市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相传当时的伍村很繁荣,地方幽美,一河两岸,河面经常有渔艇叫卖鱼虾。这家酒楼老板为了招徕顾客,便别出心裁,收购当地出产的鲜虾,加上猪肉、笋等作馅料制成虾饺。当时虾饺皮厚不光亮,但因新奇,味道又鲜美,赢得了食客的喜欢,不久便名饧广州,各大酒楼争相制售,并经点心师的改革,将原料用面粉改成“澄粉”,效果特佳,更加吸引客人。
注意事项
虾饺的难度就在于怎样防止破皮.我根据以前的失败教训和这次的经验总结如下:
1.和面的水要烫,开水烫面.倒水速度要慢,每个地方都烫到. 虾饺2.即擀即包,不然皮干了就容易裂.暂时用不到的皮全部盖起来.
3.即包即蒸,一般4-8个就蒸一锅.蒸上一锅的时间,就把下一锅的包好了.这样虾饺搁置的时间最短.
4.出锅时,用手轻轻拎起,用筷子要小心,很容易就碰破皮的.
(蒸前在蒸笼上涂上一层油即可大大降低破损率)
食物相克
虾仁:虾忌与某些水果同吃。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 虾饺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 腹泻等症状。海鲜与这些水果同吃至少应间隔2小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