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3年,该社的员工人数由期初的10余人增加到期末的60余人;年出书规模有期初的50种增加到期末的400种(含重印、重版书);年发行码洋由期初的500万元增加到期末的5000万元。这标志着该社已初步成长为专业上有特色、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上海财经大学如今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24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6个本科专业。
"十五"发展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以发展为主题,以图书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把该社建设成为品牌优秀、特色明显、机制灵活、质量上乘、双效显著的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财经专业出版社而努力奋斗。
该社在教材建设方面,紧密联系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该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和优势,推出了一大批财经类本、专科教学用书,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成龙配套的财经类教材、教学用书体系。至今已保持100种左右的各类常销教材,其中有5种被列入教育部重点推荐教材,3种列入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0种被列入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
重视精品图书的开发,该社高度重视重点图书选题项目的开发,以代表当代经济学前沿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精品学术著作以及财经类大众化通俗读物,为科教兴国服务,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九五"期间,该社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的有6套30多种。如《走向新世纪的上海市场》、《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丛书》、《当代经济学前沿研究丛书》、《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等一批重点图书的出版,使该社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据统计,该社建社以来获奖图书有113项,其中38项获省部级以上大奖。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已投入78万元,共资助了70种学术专著的出版和前期科研投入。
"十五"期间,该社又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前史"、"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丛书"、"金融理论前沿丛书"、"中小企业与金融丛书"等4种(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推出一大批财经类教材和教学用书
做好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建社 13 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我社建社初期的优势在于财经类资格考试教辅参考书,每年的发行码洋约占总发行码洋的 40% 左右。随着市场的发展,资源优势越来越少,多家出版社参与竞争,造成折扣低、退货率高、回款不稳,财经类教辅参考书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对我社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 2000 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尤其是大学的分层化,使高等教育教材使用取向向名牌大学倾斜,为我社在教育出版业的重新洗牌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我社认真贯彻落实“大财经、大教育”的发展战略,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在财经类院校中排名前列的有利条件,通过积极参与和介入学校的“九五”、“十五”和“十一五” 重点教材规划项目、“ 211 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等,集中精力推出了一大批财经专业系列教材,已形成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成教等各层次包括核心课、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在内的系列财经教材,不少还配有案例、习题、模拟实验等辅助教材。截止 2008 年 6 月,我社出版并在销的教材共有 700 多种。从品种上看,我社出版的本科教材已基本覆盖了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成龙配套的财经类教材、教学用书体系。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规划教材的有 3 种;被列为国家级“十五”重点规划教材的有 8 种;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的有 44 种。
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大众财经读物
大力弘扬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出版学术精品,不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而且学术精品对我社的教材和大众财经读物也具有推助作用,可以放大品牌效应。因此, 13 年来,我社坚持以学术为本,相继推出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引领学术发展。我社列入“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的有 6 项 93 种。为确保国家和上海市“九五”、“十五”和“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项目的质量和按时完成,我社投入 100 多万元资金作前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作者为完成书稿写作所需的前期资料、调研费。年度经济报告类图书是我社的标志性产品。如今我社主要有《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中国投资发展报告》、《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等近 10 种,这些报告类图书由于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深受业务部门以及教学、科研部门的欢迎。在财经学术出版方面,经过 13 年的磨练,我社也聚集了一批具有学术功力和专业知识的作者队伍,形成了本社的专业特色和品牌,在财经学术界、出版界中具有良好声誉,还有一批学术专著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大奖。如《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宏观金融博弈分析》、《博弈论》分别获上海市第四、五、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走向新世纪的上海市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等 30 种图书获第四至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博弈论》和《当代国际垄断》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入世、博奕、共赢》获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出版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趋势。我社引进版图书起步较晚,从 1998 年至今只有短短的 10 年。但据统计,我社已签约引进版图书 325 种,翻译出版新书 264 种,输出版权 74 种。合作的伙伴有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约翰·威利出版有限公司、培生教育集团、巴伦教育出版集团、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等国际知名出版商。版权贸易引进的图书品种以国外教科书为主,同时引进了一批经典名著。例如,在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方面,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国际宏观经济动态学》、《高级产业经济学》等。在会计教科书方面,有《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会计伦理》、《管理会计》等。在金融学方面,有《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实证动态资产定价》、《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随机分析学》等。此外还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英文版教科书。这些教材大部分是国际上认可的经典性教科书,反映了该学科较高的学术水准。经典名著方面,有当今管理大师德鲁克经典论文集 3 卷本、当代制度分析前沿译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如《生活水准》、《企业的经济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竞争策略》等。为增强我社的文化积累,长销工具书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 2005 年起,我社相继推出引进版的会计、国际证券市场、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运输与物流等方面的专业辞典。这些辞典均为国际上著名出版商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代表性作品,许多辞典在国外就多次重版。这些高质量工具书的引进,将有助于提高我社在财经专业出版领域的地位。从 2006 年起,我社还连续推出三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共计 28 种,已有 18 种重印,如《股票作手回忆录》已经重印了 11 次。《 1929 大崩盘》获得了 2005 ~ 2007 年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我社已连续 4 年被评为上海市版权贸易先进集体,并有“新世纪高校经济学教材译丛”、“当代制度分析前沿译丛”、“企业领袖书架”、“世界资本经典译丛”、“常青滕·学术经典译丛”等 5 大系列译丛获上海市优秀引进版图书奖, 9 种图书获上海市优秀输出版图书奖。《战略资产配置——长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还获得第一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