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儿

吹糖人儿

中文名 老北京吹糖人
糖人特点 烫手,速度要快
糖人例子 长颈鹿,龙虾,辣椒等
目录导航

简介

在 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肩挑挑子,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

  

早年间,做这种生意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吹糖人儿图册吹糖人儿图册(2)

原料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 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传说

据说 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 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 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 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据说 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 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 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如今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