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

渔歌

地域 沿海及湖泊港湾区
经典曲目 迎亲花船到渔村、一网鱼虾一网粮
类型 民歌
目录导航

词牌概述

  《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词牌格律

  ◎●○○●●△,◎◎○●●○△。

  ◎⊙●,●○○,○○●●●○△。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中平仄仄平平。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代表作品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西塞山前白鹭西塞山前白鹭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原文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中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诵读赏析】

  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生活。

经典作品

  渔歌子(变格)

  唐·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

  渔歌子(变格)

  唐·李询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作者简介】

  李殉(约855~约930),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因祖先为波斯人,故其友尹鹗戏称其为“李波斯”。有诗名,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多感慨之音。词的成就更为突出,风格清新俊雅,素朴中见明丽。《花间集》录其词三十七首,《唐五代词》则辑得五十四首。

  ☆☆☆☆☆☆☆☆☆☆☆☆☆☆☆☆☆☆☆

  渔歌子

  明·刘基

  钓得鳊鱼环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为明朝开国勋臣,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后被左丞相胡惟庸谮毁,忧愤而死。博通经史,诗文闳深顿挫,自成一家。有《诚意伯文集》等传世。

  ☆☆☆☆☆☆☆☆☆☆☆☆☆☆☆☆☆☆☆

  渔歌子

  五代·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令属江苏)人;李璟第六子,南唐后主,公元961年—975年在位:降末后封违命侯,被毒死。

  ☆☆☆☆☆☆☆☆☆☆☆☆☆☆☆☆☆☆☆

  渔歌子

  .五代·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譬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作者简介】

  孙光宪(约900—968)字孟文,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五代宋初文学家。出身农家,好读书,常校勘抄写,藏书数千卷。后唐时为陵州判官,后避难江陵,高季兴在荆州建南平国,他任从事,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后归宋,为黄州刺史。著有《荆台》、《笔佣》、《桔斋》等集,多已散佚,今存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二十卷,记述五代期间政治遗闻、文人逸事和社会风习等,文笔清新淡雅。他善于作词,《花间集》收录六十一首,《尊前集》收录二十三首,是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其词大多为艳词,但也有其他题材,比花间派其他词人的作品稍有内容,风格也较清隽。如《浣溪沙》、《菩萨蛮》、《渔歌子》等颇受后人好评。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评孙光宪《浣溪沙》说:“昔黄玉林(黄开)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生平详见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一○二其词见林大椿《唐五代词》。

巴乌曲渔歌

  《渔歌》,巴乌独奏曲,严铁明作曲。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

  全曲由晨曦(引子)、渔歌、欢唱、跳月、渔歌、远去(尾声)等部分组成。曲调优美清新,在塑造音乐形象,发展巴乌技巧及民族风格方面较为成功。

  乐曲开始,巴乌奏出辽阔自由的散板引子,旋律优美舒展,展现了悠美的红河风光。然后巴乌以浓郁的哈尼歌调奏出渔歌主题,节奏轻巧,表现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欢唱是以渔歌主题音调变奏发展的。跳月则是巴乌与乐队的问答的红河彝族歌舞旋律,三拍子与二拍子的交替节奏富于特色,把音乐引向高潮。最后是再现渔歌主题,全曲结束。

三沙渔歌

  三沙鱼名歌流传于福建霞浦县三沙镇,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确切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亦无文字脚本,纯粹依靠口头传授,渔民根据他们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词,内容生动风趣,用当地闽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闽东地区唯一保留使用闽南方言的原生态民歌,今已濒临失传,亟需加以保护和传承。现经过广泛搜集,初步整理出二十余首,正拟申报为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海咸水起浪花 渔民最爱唱鱼歌 鱼名编作曲来唱 自古流传在三沙

  大海咸水深又深 正月十五唱渔情 章兹出在元宵水 鲤鱼出世闹花灯

  大海咸水深又深 龙王点将在龙宫 虾兵虾将骑海马 刺鲂藤牌做头阵

  大海咸水思又思 海龟背脊八卦书 龙虾威武当元帅 奇门遁甲做军师

  大海咸水浪又浪 鲨鱼海上称霸王 红瓜披挂黄金甲 身穿银袍带鱼郎

  大海咸水蓝又蓝 锁管大来变鱿筒 黄实腹脐插黄旗 红虾头上一枚针

  大海咸水浪涛涛 先锋出阵是马头 国公身上生翅膀 跳鱼步步向前跑

  大海咸水向东来 蛤蟆嘴阔透腹脐 虾蛄纱帽倒头戴 笑煞水蝊脱下颌

  大海咸水浪花浮 红梅头内二粒珠 鮸鱼膘上四个角 章兹头上八脚嘟

  大海咸水咸又咸 爱仔一生在土坪 门蟹出世撩草库 青蟳名誉透京城

  大海咸水咸又咸 马加公子上京城 红瓜来住招商店 丁香小姐出来迎

  大海咸水咸又甜 蛤蟆贪财钓金钱 身穿红杉硬壳窜 水蝊无骨软绵绵

  大海咸水流向西 乌贼落笼做媒来 无形无骸虎鱼母 一心思想岐头狮

  大海咸水浪滔滔 鲙鱼上街去七桃注碰着黄实做媒人 一心想娶打铁婆

  大海咸水长又长 昌鱼小姐坐眠床 芦鳗欢喜脱剥体 鲨鱼也想跳龙门

  大海咸水奇又奇 飞乌生卵着草枝 红梅不是红瓜仔 带柳不是带鱼生

  大海咸水透九洲 乌贼头上两条楸 红古一身六点痣 鳗鱼身体滑溜溜

  大海咸水幽又幽 乌贼吐烟倒头溜 海蜇没目难行走 虾仔帮忙做目睭

  大海咸水清又清 青蟳戈仔都横行 刀鱼身长刀法好 仗义行侠打不平

  大海咸水清又清 白力比武来招亲 春只使包大合唱 又请虾蛄来弹琴

  大海咸水宽又宽 鲤鱼传信过台湾 四海同心归一统 海中鱼虾庆团圆

  注:(1)凡带下划线均为鱼名,以三沙本地习惯称呼。

  (2)用三沙民间流行的“石榴歌”曲调演唱。

  (3)文中部份方言暂用同音字代替如“七桃”即游玩的意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