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保暖救生衣

防水保暖救生衣

目录导航

发明人和灵感来源

何国举,49岁(2013年),家住北部新区大竹林金竹苑2区6栋,主城人,在江边长大。他自称只有初中文化,曾干过建筑工人、当过公司保安,2012年辞去保安专门在家搞发明,老婆在一个家政公司工作。

何国举说,2009年夏天,他无意中看见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个片段:冰山撞击游轮,人们纷纷跳海。没到第二天天亮,多数绑着救生衣的人不是被海水淹死就是被海水冻死。这一幕深深刺激了他,为什么船上不准备能保暖的救生衣呢。

何国举搜索类似新闻,发现市面上没得保暖救生衣。另外看新闻,消防队员江水救人时,也没有类似保暖救生衣。他决定发明一套保暖救生衣。

下水体验

2013年12月26日上午,重庆晚报记者穿上了一件保暖救生衣。何国举体重为160斤,身高是175厘米。晚报记者比何国举体重轻60斤,这件救生衣穿在身上比较宽大。穿衣在陆地行走时,6斤半的衣服倒也不觉得重。

下水时,马上感受到江水的压强和一丝冰凉,但比起最初用手试水温的刺骨寒冷,这样的冰凉完全可以接受。下水走上几步后,脚就无法着地,浮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稳稳站在江水中。随着起伏的波涛在水中略为摆动,但不会感觉头晕不适。1分钟后感觉全身渐渐暖和,也能适应水的压强。5分钟后上岸,脱下保暖救生衣,周身没有被水打湿,全身比较暖和,手心还是热的。

使用技巧

穿上救生衣后,拉上正面拉链,再系上内衬,随后把腰间袋子系紧,束紧防水帽。最后用嘴吹胸前与后背的两个气囊。整个穿戴完毕耗时7分钟左右。如果需要划水行走,可以身体稍微后倾,像仰泳一样。脚不要动,手往前进相反方向划行。脱掉救生衣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发明历程

“试验”失败30多次

2009年5月,何国举开始“研发”自己的第一件防水保暖救生衣。他先是画好了图纸,再买来救生衣原料—一种涂层面料,以及手套、筒靴等,再买来专用胶水及浮力袋(内装软泡沫)。随后,何国举将这些材料用缝纫机缝补上。袖子和背心、背心和帽子的拉链连接等地方,他都缝得非常仔细。而该用胶水粘的地方,他也粘得很认真。

“因为当时自己还在当保安,我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干这件事。”3个月后,第一件样品终于“出炉”了。同年8月底的一天,何国举穿上这件救生衣来到嘉陵江“江与城”江边下了水。“当时,我在救生衣里面还穿了件衬衣和短裤,在江上漂了约5米远时,我突然感到衬衣、短裤全部湿了,我想应该是进水了,于是赶紧上岸。”上岸后,何国举果然发现,救生衣破了三四个小洞。

最开始,何国举分析可能是救生衣原料用得少了,薄了。于是,他开始在制作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救生衣时,增加了涂层面料的用料,不断将救生衣加厚。但想不到的是,何国举再次拿着这几件救生衣到嘉陵江“试验”时,依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救生衣在巨大的江水压力下“不堪重负”,先后进水。

“在2010年8月前,我和儿子、朋友先后30多次到嘉陵江上去‘试验’,全部失败而归。”何国举说,为此,他一度心灰意冷,“当时真想放弃。”[1]

辞去保安工作,专心搞“发明”终成功

“救生衣的问题可能是面料没达到要求。”一名好友提醒何国举。

而何国举意识到这个问题后,2010年8月,他到浙江找到当地一些生产救生衣的厂家。经人指点,何国举在原先的救生衣上,替换了两样最关键的材料:一是救生衣原料,由涂层面料换成高弹防水面料;二是将浮力袋的材料换成了专用的浮力材料。“手套、筒靴、帽子与救生衣连接,都由机器进行了专门处理。而救生衣里面的接头、浮力袋等,都是我亲手制作的。”何国举说。不久,一件全新的防水保暖救生衣就这样“诞生”了。

2011年初,何国举拿着崭新的救生衣,再次来到嘉陵江边“试验”。这次,救生衣不再进水,困扰何国举许久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但何国举并没感到满意,他对救生衣的外观、重量等,又进行了多次“改良”。

2012年4月,何国举瞒着妻子,辞去了保安工作,一门心思投入到救生衣的研发中。“因为之前要上班,研制工作总是断断续续,我想辞职后精力会更集中一些。”

做了不下100次实验,又淘汰了两代泳衣,第3次去浙江制作了第3代泳衣。前前后后花了3万余元,经过了上百次下水“试验”,何国举的救生衣终于可以穿着下水“漂流”了。“2012年腊月,我侄女婿穿上它,在江上最远漂(游)了100多米远。”何国举说,2012年12月,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两项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013年5月,何国举的“保暖救生衣”成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证书。[1]

发展潜力

推广到水中井下救援

何国举希望能把救生衣推广到水中和井下救援,他想生产出更多的防水保暖救生衣,并拿出一部分免费送给环卫工、消防队员和海事执法人员,希望在他们实施救援,特别是寒冬救援、上班时,能够派上用场。

何国举说,自己的救生衣还有许多改进空间:例如针对不同体重的人制作不同型号,保暖效果还有待增强等。[1]

专家看法

江上救援用处不大,但适合海上救生用。

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刘钊称,这种救生衣虽然具有防水、保暖等功能,但并不太适合在长江、嘉陵江上救援时使用。

“这是因为长江、嘉陵江的水流速度快,船只作业舱面较窄,而穿上这种较‘笨重’的救生衣后,救援人员的灵活性不够,更不利于下水去救援。”刘钊说,当然,如果在更宽阔,水流不急的海面上,这种救生衣肯定能派上用场。同时,该救生衣较适合在景区“漂流”时使用,也可在清掏化粪池等地方时使用。[1]

申请专利

2013年3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两项专利证书,专利名称防水保暖救生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