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新欧

渝新欧

中文名 渝新欧
起点 重庆
通行时间 2011年3月19日
全长 11179公里
目录导航

综合概况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国际铁路大通道。是指利用南线 欧亚大陆桥这条国际铁路通道,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 边境口岸 阿拉山口,进入 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 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 杜伊斯堡,全长11179公里。这一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重庆是欧亚大陆桥的新起点。“渝新欧”的名称来源于沿线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铁道部共同商定。

“渝”指重庆,“新”指新疆阿拉山口,“欧”指欧洲,合称“渝新欧”。

由来渊源

2011年,重庆已形成了“3+6+3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从2009年开始, 惠普、 宏碁、华硕“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先后落户重庆,其后富士康等六家台湾代工企业及300多家零部件企业落户重庆。到2013年后,将形成每年生产1亿台的笔记本电脑基地。重庆2011年将生产笔记本电脑2500万台,主要销往国外,欧洲是这些电脑的主要销售地区,占总量的一半左右。大规模的销量需要一个畅通的、成本较低的物流通道,重庆IT产业的规模才能继续发展。

事实上,运输瓶颈确实影响过重庆的招商引资工作。惠普最初在重庆设立的,仅为内销项目基地,产能有限,导致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愿意来重庆。其后重庆市开通了到上海和到深圳的五定班列,将重庆到深圳的铁路运输时间缩短为2天。

惠普注意到,产品通过海铁联运方式运到欧洲,虽然交货期和物流成本增加了,但由于重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综合计算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于是在2009年8月,惠普与重庆市政府签订了年产2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的落户协议。

这些企业在中国生产的销往欧洲的产品,60%到70%通过海运,其余部分通过空运。而走海运要30多天,交货期长,到了欧洲之后,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这些企业也迫切希望能够找到创新的解决办法。 惠普总部设有专门的小组,研究 欧亚大陆桥。此前惠普分别尝试通过南线、北线欧亚大陆桥运输,但其中存在大量复杂的问题,让惠普无法成功实施。

2010年8月,也就是惠普落户重庆一年之后, 黄奇帆带队赴北京,同行者当中包括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托尼.普罗菲特。此次,重庆市正式向海关总署、铁道部提出开行重庆至欧洲铁路大通道五定班列的请求。当时的海关总署以及铁道部领导都积极支持此事。

这让惠普看到了希望。惠普联合德国铁路公司的子公司辛克物流公司,试图从线路的另一端,来推动这条路线的货物运输。当年8月30日,由德铁牵头,在德国柏林召开了欧亚铁路会议。这次会议,重庆首次建立了与辛克、TEL(德铁和俄铁的合资企业)等机构的联系。其后,重庆方面又陆续建立起了与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等国铁路公司及沿线国家政府部门的联系,并形成了“五国六方联席会议”的多边磋商机制。

在多边磋商的过程中,曾因问题太多、太复杂,而出现几乎无法推进的状态,但很快又出现了一些有节点意义的事件,推动了谈判的发展。

2010年11月23日,在 温家宝总理访俄期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签署了两项海关便捷通关协议。协议确定,三国海关对从重庆发出,通过新疆阿拉山口,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货物,只进行一次海关检查,不必重复关检,就可以运往荷兰、德国。

即便如此,整个谈判过程仍然漫长而复杂。就在整个谈判推进缓慢、无实质性进展之时,“重庆决定先迈入实质性步伐”。

为此,重庆市曾两次开出试验班列。2010年10月,重庆市政府与铁道部进行了“渝新欧”五定班列国内段试运行。今年1月28日,“渝新欧”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将重庆力帆的摩托车配件,及少量 惠普和 宏碁的电子产品,运到了俄罗斯的两处交货地点。

在两次试运行的基础上,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班列首次全程运行,列车载着惠普在重庆生产的电子产品,从重庆团结村始发,开行16天,顺利抵达德国的 杜伊斯堡。

这之后不断有五定班列从重庆开往欧洲。与此同时,关于“渝新欧”的多边磋商机制仍在进行当中。通过磋商,不断解决开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1年9月27日和28日,重庆市再次举办“五国六方联席会议”,与会各方签署了《共同促进“渝新欧”国际铁路常态开行合作备忘录》,就建立“渝新欧”平台公司,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换装效率,实现12天目标;共同做好列车的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降低运输价格,争取更多返程货等内容,达成了一致。

铁路开行

首次测试

2010年10月18日,随着40车皮2800吨货物从重庆火车西站地缓缓驶出,“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国内段正式试运。本次试运的国内段,即重庆至新疆 阿拉山口边境的线路,长度为3812公里,设计运行时间96小时46分,列车运行速度40公里/小时。虽然列车运行速度并不快,但首次测试证实了国内段线路通行的连续性,列车不停不靠,径直开到了阿拉山口。

二次测试

2011年1月28日,“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迎来第二次测试。此时,重庆海关与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等国海关的便捷通关协议已经签订。与首次测试不同,这次测试有两条线路:第一线路为“重庆—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十月城—依列茨克—莫斯科”,全程8129公里,预计运行11天;第二线路为“重庆—乌鲁木齐— 阿拉山口—十月城— 阿斯特拉罕— 切尔克斯克”,全程8340公里,预计运行11天。

这次测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气温,因为试运行特意挑选了最寒冷的日子,专列上安装了重庆自主研发的测试仪器,测试运输过程中电子产品、仪表设备等在高寒状态下的适应能力。

正式运行

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毕业测试”来了。

一列满载重庆制造的电子产品的专列从重庆铁路西站出发,国内段经过达州、 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 阿拉山口,国际段经过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达目的地德国 杜伊斯堡。

此次运行专列经过6个国家,行驶11179公里,耗时16天,比较圆满地实现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全线开行。

回程班列

首次回程

自2011年“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正式运行以来,已成功开行58趟(2011年17趟,2012年41趟),货物运输总量5000标箱,货值超过10亿美元。不过,这58趟列车全部都是由重庆运输货物出国,还没有一趟列车从欧洲运输货物来渝。如今,这一状况得到了突破。

首趟渝新欧回程班列(长安福特专列)于2013年2月底从德国的杜伊斯堡发出,3月18日抵渝,这是重庆市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两年多来的首趟回程货班列。

班列内容

装载386种汽车零件

此前,“渝新欧”班列一直没有实现回程货物的组织运行,首趟渝新欧回程班列(长安福特专列)于2013年2月底从德国的杜伊斯堡发出,3月18日抵渝。

本次回程班列装载了41箱40尺集装箱的长安福特汽车零部件,涉及长安福特汽车零部件386个品种,主要是温控器、传感器散热器连杆总成等关键零部件,总包方(门到门)是民生物流有限公司。

目前重庆通过全球竞争性谈判已使“渝新欧”站到站的箱公里(即一个集装箱运输一公里)运价降到了0.7美元左右,随着“渝新欧”回程班列的常态开行,预计可为“渝新欧”去程再降低10%左右的运价,这为今后实现箱公里0.6美元以下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当到达0.6美元箱公里后,通过“渝新欧”班列从重庆运货到欧洲,一个集装箱的运费大概为6000美金,仅为航空运输成本的1/41/5,虽然该价格比海运要高,但海运需要45天,而通过“渝新欧”班列则只需要16天左右。

班列意义

将助推重庆产业升级“自2011年“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运行以来,已开行58趟,货值超过10亿美元。不过,这58趟列车全部是由重庆运输货物出国,还没有一趟列车从欧洲运输货物来渝。”欧洲一直是世界高端装备和电工电器产品的行业领导者,中国一直凭借着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承接欧盟的出口加工订单,并进口工业化所需的机电产品及零部件,下一步,重庆将重点引进欧洲的高端装备和电工电器产品,随着“渝新欧”回程班列的持续常态开行,重庆可望成为欧洲对华贸易的 分拨中心。

铁路运输的时效稳定性,可以优化汽车品牌厂商目前以水运为主的供应链结构,因此,“渝新欧”与福特合作成功的范例,可极大地促进欧洲汽车工业东进重庆的步伐。

常态运行

“渝新欧”自2011年1月28日成功开行以来,目前进展顺利,解决了六大问题。

首先是成功解决了沿途各国的通关问题,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线放行的便捷通关模式。

由于铁路轨道宽度不一样,中途需要转换,货物的调运如何保证效率和安全,就是一大问题。因此,第二件事就是成功解决了 宽轨、 准轨之间的转换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沿线各国铁路部门的责权利。

第三是成功自主研发了 电子锁,实现了“渝新欧”班列电子产品全程安全监控,在提高安全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运输价格。

第四是成立了由德铁、俄铁、哈铁、中铁和重庆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四国五方”渝新欧(重庆)物流公司,建立了各国铁路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快速处理突发事故机制。

第五是实现了全程统一运单,进一步节约了运行时间、简化了程序。

第六是基本解决了电子产品冬季试运输方案。2013年1月15日,开行了冬季运输集装箱全程测试班列,预计同年将实现冬季运输。

通过以上措施,“渝新欧”成功实现了从试运行到每周一班、高峰时一周三班的常态运行跨越。

铁路特色

一卡通

即一关通。这叫“ 安智贸”协议,就是重庆海关上货,至终点,沿线海关不再查。

五定班列

定起点、终点、定运行路线、定运行时间、定运输内容和定运输价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