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穷

堆穷

中文名称 堆穷
解释 小户
目录导航

介绍

“堆穷”是西藏农奴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堆穷”(意为小户),是低于差巴户的阶层,其中一部分是由破产的差巴转变而来,一部分是由差巴户分家或失去“份地”而逃出来的。堆穷一般多则十几克地,少则二三克,又因家境贫穷,其中相当多的人家与其说以种地为主,倒不如是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所以大多没有耕畜和农具。堆穷主要靠打短工或租种大差巴户多余的份地生活,他们也向大差巴户支应劳役或缴纳地租。他们的人身仍然依附该庄园的农奴主。有一部分“堆穷”从事手工业或出卖劳力;有的无地可耕,四处流浪,或以卖艺为生,或从事打猎为生;有的流落小镇,从事打工;有的成为游民或乞丐。

达略

年过百岁的达略,现在是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她在民改前经历的苦难最漫长、最深重,日前,我们来到克松村,听她回忆那段沾满血泪的往事。

“我要饭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死了。”达略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干枯的双眼流下的分明是热泪。

1959年以前,克松村的主人是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那时的克松村实际上就是他的庄园。当时村里70户人家有42户是索康家的农奴,18户靠租种他家的土地为生,另有9户为以手工艺为生的人家。村里约有耕地100公顷,其中三分之二属于索康家。达略就是那一户既没有土地、又没有手艺的人家,只有靠讨饭度日。

“我们家曾有一个邻居,男主人与我们沾一点亲,是我的一个远叔,女主人在贵族家里头做朗生,朗生的生活实在过不下去,她就跑出去了。女的跑出去以后,就把男的抓过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就动弹不了,甚至都开始流血了。”达略说。

1959年平叛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了克松村。达略还记得,解放军来了以后,对百姓很和气。于是,达略就高兴地把跑到附近的村里人都叫了回来,说解放军不但不杀人,不放火,村民自己的房子自己还可以住,于是村民们就回来了。

在跑出去的村民回到村里后,解放军和工作组在庄园里给村民开了会,并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种庄园主的土地了,可以自己拥有土地,也拥有自己的人身自由。”

随后,农奴主索康家的土地全部被没收,解放军和工作组——这些被当地人称作“新汉人”的人,视农奴家里有多少劳动力,给每户人家分了大小不等的土地。当时,达略家虽然人少也分到了5亩土地。[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