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甲村

中文名 八甲村
实质 因建村处有天自冢
目录导航

概况

  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姓先祖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来此定居,因建村处有天自冢,遂命村名天自冢。清朝末年,官府为了便于管理,将周围村庄划为十个甲,本村按顺序排列为八甲,故改名为八甲村。后有薛姓迁来定居。 八甲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19′,北纬36°45′。东与霞河头村相连,西与三甲村为邻,北与郭格庄相接,南与东远牛庄隔河相望,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西距市政府驻地18公里。隶属留格庄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其它杂粮及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147户,385人。有李、薛2姓,均为汉族,其中李姓人口较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八甲小学。1978年,村集体出资3万元,修建新校舍,有教职工4人,学生30多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0年,八甲小学合并到六甲联中。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0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到2000年,村民有1人获高级农艺师职称,1人获会计师职称,4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全村总收入20万元。2000年,全村总收入150万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33辆、摩托车20辆、电话66部、彩电106台、电冰箱35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建国以后,特别是1978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病重住院药费报销70%。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7年,全村投资6万元,建起自来水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李可选、李志祯、李玲珍、李淑敏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李可选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2人随军参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1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33人。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李可选、李孔熙、李可选、李世杰、李可选、李恩肖、李云洪、李执中、李恩肖、李述景、李世贵、李述艾。1993年起,李述艾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可选、李志祯、李淑敏、李孔熙、李恩肖、李执忠、李恩波、李明、李建德、李世谦。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李述艾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员会主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