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亚硝基二甲胺

n-亚硝基二甲胺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英文名称:N-NITROSODIMETHYLAMINE

中文别称:亚硝基二甲胺;N-二甲基亚硝胺;二甲基亚硝基代胺,二甲基亚硝胺;N-甲基-N-亚硝基甲胺;

亚硝基替二甲胺;N-亚硝二甲胺

英文别称:DMN;DMNA;NDMA;(CH3)2NNO;NSC 23226;Dimethylnitrosamin;Dimethylnitrosoamine

Nitrosodimethylamine;rcrawastenumberp082;N-Methyl-N-nitrosomethanamine;

Methanamine,N-methyl-N-nitroso- ;N-Methyl-N-nitrosomethanamine.

  NDMA结构式

分子式:(CH3)2N2O ;C2H6N2O

分子量:74.08

CAS号:62-75-9

CBNumber:CB8364791

MOL File:62-75-9.mol

理化性状

外观性质:浅黄色油状液体

沸点:153°C 774 mm Hg(lit.)

密度:1.01 g/mL(lit.)

相对密度:1.0084 (20/4℃)

蒸气压:5 mm Hg(20°C)

折射率n20/D 1.437(lit.)

闪点:142 °F(61℃)

储存条件:2-8°C

溶解性:易溶于水、二氯甲烷、醇、醚等有机溶剂。

危险品标志

T+,N,T,F

危险类别码

R45-R25-R26-R48/25-R51/53-R39/23/24/25-R23/24/25-R11

安全说明

S53-S45-S61-S36/37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382 6.1/PG 1

【WGK Germany】

3

【RTECS】

IQ 052,5000

危险等级

6.1(b)

包装类别

III

类别 有毒物品
毒性分级 剧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 LD 50:37毫克/公斤;腹腔—小鼠 LD 50:19 毫克/公斤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氧化剂、食品添加剂分开存放
可燃性危险特性 遇明火可燃;高热分解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可选灭火剂 二氧化碳、泡沫、砂土、干粉、抗溶性泡沫

毒理学资料

危险品标志

T+,N,T,F

危险类别码

R45-R25-R26-R48/25-R51/53-R39/23/24/25-R23/24/25-R11

安全说明

S53-S45-S61-S36/37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382 6.1/PG 1

【WGK Germany】

3

【RTECS】

IQ 052,5000

危险等级

6.1(b)

包装类别

III

类别 有毒物品
毒性分级 剧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 LD 50:37毫克/公斤;腹腔—小鼠 LD 50:19 毫克/公斤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氧化剂、食品添加剂分开存放
可燃性危险特性 遇明火可燃;高热分解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可选灭火剂 二氧化碳、泡沫、砂土、干粉、抗溶性泡沫

可能危害

毒性:属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58mg/kg(大鼠经口);lc5078ppm 4小时(大鼠吸入);小鼠吸入120mg/m3×4小时,1/10死亡(1日);大鼠吸入460mg/m3×4小时,10/10死亡(2~4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兔经口20ppm×10周,而后30ppm×4周,进而50ppm×8周,出现肝损害,11周和12周发生死亡。

致突变性: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阳性。基因突变,哺乳动物小鼠淋巴肉瘤细胞阳性;果蝇隐性伴性致死阳性。

致畸性:体外细胞遗传损伤,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体内细胞遗传损伤,啮齿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

致癌性:iarc列为对实验动物有足够证据致癌物。小鼠吸入最小中毒浓度200μg/m3(26周,连续)致癌阳性;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370mg/kg(56周,连续)致癌阳性。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易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经消化道、呼吸道吸收迅速,经皮肤吸收缓慢。

健康危害:靶器官主要为肝和肾,对眼睛、皮肤的刺激作用。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

DMNA对大多数动物 (包括人),是一种高毒性物质。但液体和蒸气特别对皮肤和眼不产生刺激作用,缺乏警告特性。口服后几小时内发作,其影响是呈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并可能出现头痛、发热、衰弱、肝大和黄疸。慢性暴露能引起肝损害 (中央坏死),伴发黄疸和腹水。

曾报道过许多病例,如Freund于1937年首次报道了2例在职业接触N一亚硝基二甲胺中毒案例。1937年,一名26岁美国化学工作者在手部接触该化合物6天后,感觉恶心和上腹胀痛,之后又出现黄疸和肝脾增大。于48天后死亡,尸体剖检发现其肝脏有实质性病变,呈现中央小叶弥漫性坏死。其后以DMNA给小鼠和小狗染毒也出现肝脏退化性坏死。1964年,Ender等首次报道,因摄入用亚硝酸盐保藏的青鱼粉饲料而中毒的绵羊,其致毒物质为DMNA。[3]

DMNA对大鼠、豚鼠及其他实验动物,经不同染毒途径(包括经口和吸入),已确定为一种很强的动物致癌物,引起的恶性肿癌主要在肝和肾,也有在肺的。DMNA有经胎盘致癌作用,多种短期致突变试验出现阳性结果。美国(ACGIH)已将DMNA列为人类可疑化学致癌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