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1953年3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
1953年11月1日,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首府为固原县,辖西吉、海原、固原3县
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撤销固原回族自治州,成立固原专区,辖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5县。[11]
2001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宁夏固原地区(即西海固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这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由地区改为地级市的行政区域。[12]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13]
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上的西海固地区(固原地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6县。
气候资源
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14]
西海固西海固,指宁夏六盘山地区西吉、海原、固原等8个贫困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直到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
贫穷,不光是因为土地贫瘠,还因为闭塞、生产方式原始、科技文化落后。[15]
饮水难,直接原因是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严重,极端气候日趋增加。
西海固移民政策
建设西海固地区脱贫引水工程等,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严重缺水问题、保障脱贫和发展用水需求的必要出路。[16]
1998年,宁夏对西海固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插花移民,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20余万人。[17]
2015年12月,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启动。
1982年,中央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扶贫开发计划,西海固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1983年以来,国家投向宁夏的扶贫资金达430余亿元,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大发展,打通了贫困地区“内通外联”通道。
中国铁路总公司、华润、中航油、中国商飞、中国建材等央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发挥各自产业优势“造血”。[17]
西海固唐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张承志在其《大陆与情感》一书的《离别西海固》章节中这样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
而李敬泽在其长篇散文《寻常萧关道》中开篇即如此叙述固原:“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他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你的面前是地图,地图上的北方是无边的大漠和草原,骑马的民族正用鹰一样远的眼睛望着南方。南方有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农村,有无穷无尽的珍宝、丝绸,还有令人热血沸腾的美丽女人。他们耐心的等待着,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失去信心,猛扑过来 ,那么,他们的剑将首先指向哪里?你看看地图,一目了然
固原。如果突破固原,整个甘肃就成了被切断的臂膀,而通向**的门就轰然洞开.固原曾如同帝国的咽喉。”
李敬泽是汉人,更重要的,他是过客,所以,他或许只能理解历史深处的固原,由物欲和权利而引起的战争下的固原。
20世纪,由于一系列文化产品的出现,“西海固”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然而,就是在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出现了一系列作家,学者等。张承志先生有名的那部《心灵史》就是诞生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在“西海固”这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对伊斯兰教非常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他们在维系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