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出处 《论语·为政》
中文名 而立之年
属性 四字成语
所属学科 文科
拼音 érlìzhīnián
目录导航

成语释义

拼音:ér lì zhī nián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则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知、获得知识了,是该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经之路,也是第一阶段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说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是应该具有了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的自立和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

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成语运用

鲁迅《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拘了。”

成语延伸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垂髫   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又“加冠”)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   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   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   一百岁

词条图册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垂髫   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又“加冠”)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   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   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   一百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