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战役

潍县战役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名称 潍县战役
主要指挥官 陈金城、许世友、谭震林
目录导航

战役简介

潍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山东省昌乐、潍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又称胶济路中段战役。

战役过程

1948年3月,山东兵团在胶济铁路(青岛—济南)西段取得周张战役的胜利后,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即收缩兵力,加强兖州至泰安一线防御,确保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中段,同时令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指挥正规军、保安部队15个团,连同土杂武装共4.6万余人固守昌乐、潍县(今潍坊)地区。潍县是山东省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人口10万,是连接胶东、渤海、鲁南的重要枢纽,为胶济铁路中段军事重地。县城周围地形开阔,白浪河纵贯南北,将县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高出东城5米,城垣工事坚固,明碉暗堡交错,利于防守。守军有正规军4个团、保安部队6个团共2.5万余人,还有猬集于此的周围各县恶霸地主和还乡团等。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鉴于昌潍地区国民党军已陷孤立,在周张战役结束之时,决心乘胜挥戈东指,集中54个团的兵力求歼昌潍地区守军。其中,以第9纵队、渤海纵队和鲁中军区部队一部及炮兵部队共22个团的兵力和800多门火炮围攻潍县。计划采取稳扎稳打、逐次歼敌的方针,首先分割潍县与昌乐等外围据点的联系,扫除四关守军,夺取攻城阵地,尔后集中主力先攻西城,得手后居高临下夺取东城,最后肃清守军。另以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包围昌乐、田马,西海军分区部队包围寒亭;以第7纵队及渤海纵队新编第13师在长白山及其以东地区阻击济南援军;以第13纵队第39师、胶东军区新编第5师和滨北、南海军分区部队于大沽河沿岸阻击青岛援军;第13纵队主力为总预备队。

4月2日,渤海纵队、鲁中军区部队首先开进,切断昌乐、潍县的联系,主力于4日开始行动,8日完成对昌潍外围守军的分割和对潍县城的包围。尔后袭占飞机场、九龙山、凤凰山等要点,并展开争夺城关的激烈战斗。战至18日,攻占外围要点坊子等50余处,肃清了四关守军,夺取了攻城阵地。随即暂停攻击,转入敌前练兵,隐蔽地实施近迫作业,进行攻城的直接准备。这一行动麻痹了守军,造成其错觉。王耀武误以为山东兵团“伤亡甚大,放弃攻城企图”,竟在济南开会庆祝“潍县解围”。23日夜,攻城部队突然以猛烈炮火结合坑道爆破,对潍县城实施南北夹攻。第9纵队第27师第79团在炮火掩护下,首先在北城垣打开缺口,5个连突进,遭守军顽强抵抗,在城墙上展开激烈争夺战。24日上午,后续梯队相继登城,扩大突破口,投入巷战。此时,城南渤海纵队、鲁中军区部队突入城内。各部队密切协同,激战至当夜,全部占领西城,守军大部被歼,残部逃至东城。26日夜,攻城部队依托西城,又一举突入东城,激战至27日,占领全城。守军残部越城逃跑,被城外部队截歼,陈金城被俘。昌乐、安丘、寒亭等地守军在撤逃时亦相继被歼。

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得到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共617架次的支援。4月5日,青岛国民党军以5个旅西援,遭第13纵队一部和胶东军区部队节节抗击,伤亡4000余人,徘徊于大沽河沿岸不敢冒进。16日,王耀武率第84、第75、第733整编师由济南东援,遭第7纵队和渤海军区部队层层阻击,伤亡3000余人,滞留于益都(今青州)以西、临淄以南地区。当山东兵团将第13纵队主力西调,准备歼灭西路援军时,两路援军见潍县已失,于5月1日分别回撤。

战役尾声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主力和山东人民最痛恨的反动地主武装张天佐、张景月等部共4.6万余人,争取潍县和诸城自卫队等1600余人起义。首先突破城垣的第9纵队第27师第79团,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昌乐、潍县地区的解放,增强了山东解放区发展生产、支援战争的潜力,并使渤海、胶东、鲁中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济南、青岛国民党军进一步孤立。

(本词条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