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广播系统,以便快速、高效、全面的传播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播农业科技、农村信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根据第一轮实施效果,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系统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一部分,早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无线调频广播的方式,有信号不稳定,音质不好,分级管理难于实现等缺点,随着GMTD网络村村通广播的实现,这套农村网络广播方案基于电信通信网络和数据网络进行部署,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服务解决方案。
村村通网络广播系统通过现代通讯技术,把全市各村的大喇叭进行联网,实现多级管理和信息的实时发布,“村村通广播”是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不仅可传播农业知识与技术,还可以把国家的农业政策、农民政策、农村政策传达给广大的农民,把政府想做、要做的事情告诉农民。使科技信息服务三农,收听就有收获。提高农民的政治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 信息发布定时/实时自动播出
2、控制管理、权限管理
3、 党政领导讲话
4、公共应急指挥
5、政策法规宣传
6、 农业气象播报
7、农业知识普及
8、农村文化教育
9、 农村信息交互
10、乡村娱乐生活
11、个性化播出
1、广播主控室可对某个或多个村庄进行独立的广播控制。
农村对广播的不同区域,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需要广播不同节目的要求,对广播节目源的统一制作和合理管理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比如,A村、B村、C村需要同时广播他们对应村庄的村委通知,则要求广播系统必须实现不同的村庄同一时间广播不同的节目和内容。
2、如何实现“村村通”广播系统的使用管理的方便性?
通常传统模拟的广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值班管理设备和播放工作的进行以及对室外线路的维护保养,工作量很大,而且还不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
而且仅仅是转播广播电台的节目,那么它很难贴近农村生活;但如果希望经常有贴近农村生活的广播节目,广播站就要配备专业节目制作人员,而且节目的录制和采编都是非常繁琐的工作,在播放时还需由专人定时播放。这就给广播站造成很大的不便和麻烦。
3、如何实现各级权限广播,避免越权广播。
如何保证广播系统实现对应行政级别,具备对应的广播权限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村委的决定能否准时传达到各村民小组中。而传统模拟广播很难实现各级村委根据权限进行广播。
5、如何实现简单的会议功能?
由于各村与村委的距离各不一样。而每年各村委的会议多达十几次,往返需要时间,同时也浪费了人力物力。为此,除保密工作外,一律采用广播代替会议,同时不仅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透明度,还减少基层会务开支,使村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工作,受到基层欢迎。
6、如何实现具备权限的异地广播?
村委们外出工作是常有的,但往往会出现村委领导在异地工作,需临时向村民小组或特定村民小组进行紧急广播。
以往的做法是外出人员需要打电话到办公室,告诉办公室人员广播内容,再由该人员通过话筒进行广播,非常不方便,也很容易泄露某些保密信息。
在总控室或有网络节点的多媒体电脑上安装电话广播主机、可以实现领导远程电话广播功能,电话拨通后输入密码(以防骚扰电话启动广播)根据语音提示选择一个区或全部区域启动广播进行紧急讲话、通知。电话广播主机可以设置密码或者事先预置有权拨打广播电话的电话号码,以免有人恶意骚扰启动广播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当然此功能也可以后扩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