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岗底村和其他山村一样,把山场全部放到了户,但三年过后,山场仍然光秃秃。在这个时候,杨双牛带领党支部班子一班人,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行了一个逆潮流而动的举动:收回山场,实行“五统一分”治山的路子,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从1985年开始,岗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请专家设计规划,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按照经济、生态、社会同步发展的格局,大打了一场治山仗。经过几年的苦战,村民投义务工40万个,动土石210万立方米,修地上地下水库6座,拦水坝2500米,栽种果树15万株,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并全部分给村民。为此,岗底村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为把苹果做成一个产业,该村成立了集生产、服务、销售为一体的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了“富岗”商标。为创造农产品名牌,公司从生产、收购、分级到上市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起草了两个企业标准,即《富岗集团企业标准———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综合管理》和《富岗集团企业标准———无公害鲜苹果》,2002年7月9日通过了专家的审定。以这个标准为基础,在连锁基地管理上,富岗公司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128道生产管理工序。通过连锁基地建设,使富岗优质苹果连锁基地由以前的邢台一个市,扩展到现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三个市,由以前的内丘一个县扩展到现在的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武安六个县,由以前的侯家庄一个乡扩展到现在的15个乡镇,391个村,面积达到三万亩,产量可达4500万公斤。 十几年时间里,经过村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8000亩荒山被改造成了“绿山”,种上了18万棵果树,其中大部分是苹果树。靠着这些苹果树,村里人实现了温饱。这时,岗底村人的“胃口”大了,“要温饱,更要小康”成了村里人的口头禅。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农产品定价机制逐渐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一个苹果因为品相的不同,含水量和甜度的差别,在价格上也会有天壤之别。看到那些进口苹果尽管卖得比国内苹果贵十多倍甚至数十倍,只因为“相貌”和口感好而受欢迎时,岗底村人“受刺激”了。高质量的背后是高成本,岗底村平均每个苹果的生产成本达1.5元,比一般苹果的零售价还高。但正因为其严格遵循了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生产的苹果个大、红润、可口、无污染,深受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2007年,岗底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10516元,成为河北省内知名的小康村。